逆向思维 巧妙求解

逆向思维 巧妙求解

 

  【案例】教学工作常规检查时,发现六年级数学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颇值得商榷。如下: 
  王老师骑摩托车从学校出发去风景区写生,去时每小时行40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50千米,结果比去时少用半小时。风景区距学校多少千米? 
  大多数学生的解法不外乎以下三种: 
  解法一:0.5×50÷(50-40)×40=100(千米)。 
  解法二:用方程解。 
  解:设去时用了x小时。则回来时用了(x-0.5)小时,列方程得40x=50(x-0.5),解得x=2.5,40×2.5=100(千米)。 
  解法三:去时与同来时的速度比是40:50=4:5,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则去时与回来时的时间比是5:4。所以0.5÷(5-4)×5=2.5(小时),则两地相距40×2.5=100(千米)。 
  其中,学生A是这样列式的:0.5÷(1/40-1/50)=100(千米)。批改时,教师在算式的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同时加注“40千米和50千米是速度,不是时间,这道题不是工程问题,如此列式毫无道理,结果纯属巧合”。 
  【策略分析】学生A的解法真的没有道理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行程应用题中求路程,通常是用速度乘时间,上述大多数学生即是用这种思路。学生A的列式中,1/40和1/50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呢?仔细思考可以发现,由“每小时行1/40(或1/50)千米”可得行1千米需要1/40(或1/50)小时,这样行1千米去时就比回来时多用1/40-1/50=1/200(小时),又知行完全程去时比同来时多用半小时,则全程是0.5÷(1/40-1/50)=100(千米)。 
  多么巧妙的方法呀!学生A是把速度这个量进行逆向思维,将它转化为行一个单位长度所用的时间来解题,解答方法非常简洁。 
  【策略应用】例1:小明从家到学校上学,如果每分钟走60米,则要迟到6分钟。如果每分钟走80米,则可提前8分钟到校。小明家距学校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用两种速度各行1米所用的时间差为1/60-1/80=1/240(分钟)。从题中可知,用每分钟行60米和每分钟行80米这两种速度分别行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差为6+8=14(分钟),则小明家与学校间的路程是(6+8)÷1/60-1/80)=3360(米)。 
  例2:放学回到家,林林发现自己的数学课本被同桌的冬冬带回了家,林林打电话给冬冬,约好到他家去拿。放下电话,林林立即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向冬冬家跑去,5分钟后,冬冬为了让林林尽快拿到书,决定带书去迎接林林,每分钟走100米,他们恰好在两家的中点处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远? 
  分析与解答:在两家中点处相遇,即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相等,都是全程的一半。冬冬比林林迟出发5分钟,也就是说冬冬和林林各走全程的一半所用的时间差为5分钟,而他们各走1米所用的时间差为1/801/100=1/400(分钟),则全程的一半为5÷1/400=2000(米)。那么,两家间的路程是5÷(1/80-1/100)×2=4000(米)。 
  例3:小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走5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走7千米,来回共用2.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由题意可知,去时行1千米用1/5小时,回来时行1千米用1/7小时,则往返1千米共用的时间是1/5+1/7=12(小时)。而往返全程共用了2.4小时,要求全程,就是求2.4小时里有多少个12小时,即2.4÷(1/5+1/7)=7(千米)。 
  例4:加工一批零件,李师傅计划每小时加工50个,可提前6小时完成任务。实际每小时加工60个,结果提前10小时完成了任务。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与行程应用题具有相通性的工程问题。申题意可知,计划加工1个零件需要1/50小时,实际加工1个零件需要1/60小时。计划和实际各加工1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差是1/50-1/60=1/300(小时),而完成任务计划与实际所用的时间差是10-6=4(小时),那么这批零件共有(10-6)÷(1/50-1/60)=1200(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