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恒 超常教育本质是因材施教

赵大恒 超常教育本质是因材施教

  二十年来八中批量培育少年大学生290名升学率百分百———

  ■中国至少有超常儿童280万,但像八中这样设少年班的很少

  ■20年来,八中少年班290名学员几乎都升入重点大学

  ■三种孩子可尝试超常教育:成绩很好;智商高;调皮,成绩不很好但聪明

  ■学校要做到因材施教,家长要有平常心

  上月,北京八中少年班招生进行了初试。这是一个进行超常教育的超常班,这么多年来,少年班一直受到众多家长的追捧。这种追捧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热切表现,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呢?

  那么,什么是超常教育?入学儿童在学校又将受到哪些教育?超常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是怎样的?就此笔者专访了北京八中少年班研究室主任赵大恒老师,请他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了一些介绍。

  100个儿童中约有1至3名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是儿童群体中非常优秀的一小部分。这部分儿童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其智力能力与常态儿童相比有较明显的优势。根据国际上及我国心理学方面研究机构的调查统计,智力超常儿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约占同龄儿童的1%~3%。根据我国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14岁以下的儿童有2.8976亿,按1%比例计算,中国大概有超常儿童200多万。

  北京八中的少年班从1985年开始招收超常儿童,至今共招12个班380名学生(2003年前是每隔一年招一个班,从2003年开始每年招一个班),已毕业9个班290名学生,目前在校生是3个班90名学生。每次招收30人左右。

  少年班主要是面对年龄在10岁左右,小学四年级学习水平的儿童。赵大恒老师建议孩子家长时说:“有三种孩子可以尝试超常教育:一类是智商高,在普通的教育条件下吃不饱的学生;一类是虽然很调皮,成绩不是很好,但很聪明的孩子;还有一类是孩子成绩很好,自己愿意尝试。”

  入学测试除考数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进行思维能力测试,包括心理、推理、想象、类比能力的测试,而这些测试会尽量与孩子的文化背景脱离。少年班的各科都是打破初高中界线,由任课教师自主掌握教学计划、进度,但要符合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

  超常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

  虽然别人眼里的超常教育显得神秘超前,但是在赵老师看来,超常教育其实是因为受教育对象的特殊而特殊化了,它的本质不过是孔夫子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的因材施教而已。

  赵大恒说:“尽管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他们更为敏感、自尊心更强、学习能力强、更爱争强好胜。在普通的学校教育中,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一般孩子,一节课40分钟的内容,超常儿童也许20分钟就能掌握。在剩下的课堂时间内就会显得无所事事,扰乱课堂秩序。这些超常儿童在一般学校中常常被认为是问题儿童。但就是在一般人看成是问题儿童的小孩,在少年班经过四年教育就能考到国家重点大学。原因就在于少年班的教育是适合他们发展规律的教育。超常教育就是帮助不同年龄的超常儿童完成各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实现与他们实际情况相符的发展。”

  少年班实行弹性学制,要在四年的时间内完成八年的课程。有人担心孩子会很累。

  “负担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普通孩子来讲有压力,但对于超常儿童来讲却很轻松,就像我们做体力劳动时,男女有别一样。实际上,少年班一周只上四天半课,课堂作业比同年级的学生只少不多,孩子玩耍的时间也很多。我们一堂课的效率相当于普通班两节课的效率。我们会采取与超常儿童相适应的学习方法。”赵大恒老师如此解释,“现在孩子们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家长和学校都不应该过早的给学生定性”。

  而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核心是思维能力。因此,在少年班的教课内容中要体现思维训练,把传统教学中盲目的、不自觉的思维训练变成一种自觉、系统化的思维训练活动,这是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数学课上,老师经常会给出已知条件,然后并不列出所求证的问题,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推导有什么题目可以证明,然后反过来再去证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