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智商不寻常家长教师如何教

孩子智商不寻常家长教师如何教

  北京超常人才研究中心主任贺淑曼教授认为,目前超常儿童培养中存在误区,主要有:把不具备特殊天赋的孩子误认为智力超常,结果孩子苦不堪言;由于家长受功利心、虚荣心驱使,忽视了孩子个人成才的需要,过分强调超常儿童的特殊性,而忽视了其与一般儿童的相同之处。 

  4月的北京,教育界两件新鲜事搅乱了相当一部分人对特殊教育的传统看法:一件是西城区育民小学超长教育实验班招收33名智商在130以上的一年级新生,第一天报名就吸引了400名家长携子前往报名;另外一件是朝阳区安华学校在全国首次开设培智职业高中,招收轻度和中度智力残疾学生90名,仅仅一个月,就有40多名学生报名。智商不寻常的学生是否需要及早接受特殊的系统教育?如何让他们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当这些问题再一次摆到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的对象远远不限于智商不寻常的学生本身。(智商不寻常特指智商在130以上和70以下。) 

  智商不寻常学生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北京超常人才研究中心主任贺淑曼教授认为,目前超常儿童培养中存在误区,主要有:把不具备特殊天赋的孩子误认为智力超常,结果孩子苦不堪言;由于家长受功利心、虚荣心驱使,忽视了孩子个人成才的需要,过分强调超常儿童的特殊性,而忽视了其与一般儿童的相同之处。 

  贺淑曼教授强调,超常儿童的成长需注意几个同步:身心发展与社会化同步;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同步;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同步。她着重提醒家长,超常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正确认识和精心培养。 

  事实上,记者从育民小学了解的情况正是专家所担心的,相当一部分家长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早进入“保险柜”,读超长班保送上八中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其实学校现在的做法并不像一些媒体的报道,学生考入超长班,经过4年的小学学习以后,100%可以进入北京八中学习。如果与八中有一些关联的话,只是去年毕业的超长班同学全部考入八中。显然,家长在对孩子持过高期望的同时,不公平地将培育学生成材的重任推到了学校这边。 

  相比之下,智力相对有些残疾的学生家长对于特殊教育的认识水平反而平和。据安华学校校长孙家驹介绍,家长将智残的孩子送到学校,只为了让他们尽可能生存下来,有一技之长,不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负担,不仅不是家庭的包袱,还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智商不寻常学生的教育更应该强调因材施教 

  孙校长给记者讲述了两个例子,涉及到两个智商不寻常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个孩子的智商在150以上,13岁考入大学。另外一个孩子开始只是中度偏重智残,疏于教育以后,不到20岁就“傻”死了。 

  聪明孩子的父母全是中学老师,在他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及时发现异常表象,新发到手的课本只用一个晚上就全部自学完毕,即便点滴的疑难问题,经过指点用不到30分钟也就迎刃而解,次日家长出题考试,又轻松过关。家长及时带他测量了智商,发现在150以上,此时家长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常常因为在课堂上捣乱被老师轰出教室的真正原因,他觉得老师对待大多数学生的常规教法和进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对新知识的渴求,捣乱只是无奈的一种反抗。于是,家长将其带回家令其自学小学课程,只是到跳级和升学时再到学校考试。这个孩子小学断断续续上了3年半,真正在学校的时间只有6个月。进入中学以后,家长同样指导他以自学为主,经过两次跳级,只用了4年完成中学的各门课程学习。当同龄人还在读初中时,他已经进入大学学习。 

  智残的孩子相比之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父母忙于自己的生意,只是和爷爷在家生活。爷爷以爱心浇灌,精心辅导他学会自理,十几岁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完成简单的家务,像帮家里人择菜、穿衣吃饭等事务性工作都可以自如应对,虽然交流上有一些障碍,但是听得懂家长的一般指令。后来,爷爷突然病倒了,家里人没有再对其进行康复性教育和日常训练,他被送到一个慈善收留机构。 

  两年以后,这个孩子完全丧失自理能力,一丝不挂,见什么就撕什么,已经是重度智残状态。又过了3年,这个智残的孩子“傻”死了。 

  对于后者,孙校长深表惋惜。他解释到,从人的智商抛物线图上看,孩子在12岁以前呈现线性上升趋势,有如一个爬坡的大汽车,尽量启动最大的动力往上走。一般情况下,12岁以后,智商基本上开始保持平衡,老年以后,智商衰减。特教工作者所要做的是早期系统开发,无论是智力超长,还是智力残疾的孩子,都需要尽力使智商“爬”到最高值,尽可能使其保持最长的时间。 

  根据心理学统计,人群中有3‰的人为智力超常者,同龄儿童中,超常儿童的比例是3%,这样我国就有0-14岁的超常儿童几百万。而目前我国举办的超常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仅是实际超常儿童的几万分之一。但这些已受到超常教育的超常儿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才华令人震惊。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二期的张亚勤,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门研究用于大型计算机并行算法的黄沁,24岁已经成为纽约培基证券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29岁创办中国首家“网上大学”。 

  据统计,科大少年班创办20年来,共招收了800余名11-15岁的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500余名学生中有73.7%被录取为国内外研究生,最高的一届研究生录取率为100%,现已有100余人获得博士学位。 

  客观对待智商测试 

  据报道,在我国,智力超常儿童和智力迟滞儿童都只占人群的极少部分,两者相加也不足10%,90%以上的儿童都属智力正常范围。因此,家长们不必过分关注智商测试的结果。值得教育专家关注的是,一些智商测试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有的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指导就到处给儿童测试,使得测智商像测身高、体重一样泛滥起来。 

  测定智商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因为智商的测定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对光线、室内陈设、湿度等都有严格的界定。另外,测评人员说话的速度、声调等都可能对被测人产生影响。因此,智商测定绝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可以随便进行的。另外,人的智商是变化的,一次的智商测试只能说明他此时此刻的智力状态,而不能作为预测将来智力的指南。 

  据了解,目前的智力测试通常由3部分内容组成:语言、数字和图像。然而智力的全部内涵要远远超出这几项。有人认为,人有音乐、语言、空间、数学、运动、人际关系、心理调节等7种智能,目前的智力测验是不可能全部测试出来的。还有人认为,智商表示学习知识的能力,于是能考高分的孩子常被认为是高智商的孩子,并把智商当作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志。实际上,智商这把衡量智力水平的尺子是有缺陷的,它是对一定人群按统计学方法得出的商数,虽与智力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等于智力水平,绝不能完全反映儿童的智力。我们一般所指的智商实际上只是学习知识时所显示出来的学习能力,可谓之“学业智商”,然而随着学业结束进入研究领域,取而代之的评价标准是“创造力”。 

  一位心理学家曾选出若干名学生进行过这样的智力测评,事先不透露真实情况,然后随意将学生分为两组,指出一组是智力好的,另一组是不好的。半年以后发现,被称为好的一组智力果然好起来,而另一组果然成为不好的。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老师和家长若将自己的主观期望带进去,会对学生的智力产生重大影响。2-15岁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镜像自我认知阶段,他们要通过他人的反应来认识和判断自我,因此,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智力下总结性结论。专家们认为,测智商只是对那些疑似超常化、弱智儿或心理有问题的儿童才适用,一般人不必测智商。  事实证明,智商与遗传有关,但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要使孩子在日后的事业中获得成功,关键是教育得法、环境适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