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国文老师张子芩

茅盾的国文老师张子芩

  茅盾于1904年进立志小学,1907年冬进入乌青镇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乌青镇植材高等小学)。在高等小学的二年时间里,教国文共有四人,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之《学生时代》中说:“这年冬季,我毕业了。转入新办的植材高等小学……教国文的有四个老师,一个就是王彦臣……,一个叫张济川,外镇人……,另外两个国文教师都是镇上的老秀才,一个教《左传》,一个教《孟子》,教《孟子》的姓周……”

  徐家堤老师的《乌镇掌故》及《四溪拾贝》书中载,茅盾在植材求学时的老师除了王彦臣和张济川,另二位是教《孟子》的周渊如,教《左传》的张子岑。

  据徐家堤老师的书中介绍,张子岑家在常丰街中段,隔壁是沈听蕉(茅盾在立志小学时的老师)。张子岑之父张广田,苏州人,后迁青镇(今乌镇)定居,在中市常丰街下岸买下二开间三进的宅院,开设私塾,广收学生。生有四子:镜波、艺城、郁生、鹿荪(薰),皆黉门秀才、学识冠群,后因科举废止,不再进取。除张艺城从医外,其余均为小学教员。

  1944年1月中华日报社出版的,由杨之华编的《文坛史料》中,有茅盾同学沈志坚所著的《怀茅盾》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记录:“我与茅盾同在这学校里(即乌青镇植材高等小学)读书。我年十五,读于高等三年级,他少我一岁,反在四年级将于年终毕业了。我们因为同是寄宿生,日间虽不同课堂,夜间则同室温习睡觉,所以常在一起切磋琢磨。久相与处,意气复投,遂订为昆弟之交。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余年了。当时他的国文成绩,已为全校冠军,教师张之琴先生曾抚其背道:‘你将来是个了不得的文学家呢!好好地用功吧!’他听了这种奖励的话,益加奋勉。”

  1992年,茅盾表弟陈瑜清(笔名诸侯)也在《西湖》月刊上发表了《有志竟成》一文,其中这样写道:“茅盾在前进的道路上是很幸运的,在立志小学遇到了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沈听蕉老师,到植材高小他又遇到了赏识他的‘伯乐’式的教师张子琴先生,对茅盾的作文,张先生每篇都有出色的评语,茅盾在班里作文比赛每次都获得奖品,听到老师鼓励的话,他就更加奋勉了。”

  严辰《光绪桐乡县志》卷十一“选举志·上”,以及卢学溥《民国乌青镇志》卷二十五“选举”中均记载:光绪八年(1882)岁贡,张应桂,字子芩。青镇人。

  由此可知,茅盾的国文老师应是张子芩,而非张子岑,“芩”与“岑”读音不同,而茅盾同学沈志坚的《怀茅盾》一文中称“张之琴”,“琴”与“芩”读音完全相同。

  茅盾在植材求时留下的两册《文课》,1946年冬,茅盾夫人孔德沚回乌镇,将这两册作文本与其他一些书稿交给邻居沈远孚保管。直到1980年,经沈远孚之子沈罗凡提起,才在桐乡县文化馆的库房里找到这两册《文课》。《文课》上老师的评语十分精彩,书法更绝。虽然现已无法考证在《文课》上做眉批、写评语的国文老师是谁,但极有可能就是这位清末岁贡生张应桂(字子芩)老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