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遗老高承埏
光绪乙未(1895年)《竹里诗萃》中收录有一首《石佛寺逢寒食》,诗曰:“逝矣芳春节,凄其细雨天;祗寒覊旅食,不禁夕烽烟。地暖衣初试,山深烛未传;佳期浑寂寞,端坐忆流年。”
旧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习俗此日有祭祀先贤之举。这首诗的作者是新丰当地的一位先贤,名叫高承埏,他在清明节来到梅花洲石佛寺,留下了这篇悼念友人的诗作,读罢此诗,不仅为他与朋友间的友情感动,从此出发,还可以看到一位明朝遗老的一生。
在诗中他深沉地叙述道:时光流逝,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已来临,前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今天又是个凄厉的细雨天气。人们敬设寒食节,进香时也不得不带上旅行食品,幸好寺内晚餐没有禁炊,得以暖肚。大地也渐渐回暖,新裁的衣服刚刚穿上,寺院内山门深深,香烛尚未供奉,那就让我来敬上吧!今天这个祭祀日子(寒食节),显得太孤单冷清了,我的好友(黄道周)您现在何处?我端端正正地盘腿坐着,回忆起我俩过去共同的岁月。
高承埏(1602—1647),字泽外,号庽公,新丰镇高家埭人。他从小受父亲高道素影响,既信佛教,又活跃于诗界。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道素任嘉兴鸳水诗社副社首时,曾在北山草堂(沈章宅)举行“鸳水诗会”,承埏在会间已崭露头角,为人注目。至天启七年(1627年),高承埏接任鸳水诗社副社首,与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士,频来与会。道素晚通佛乘,精究禅理,为云栖大师入室弟子。其子承埏得与雪峤、石雨等名僧交往,久而也深通教义。道素升任屯田郎中(正五品)后,不幸于己巳(1619年)的“桂邸案”中蒙冤被杀,承埏因之看破尘世,不想求取功名。
当时嘉湖道蔡懋德对他说:“不立功名,父冤安得白?”于是他奋读就试,在崇祯己卯(1639年)中举,后成进士,即授河北迁安县。他先后在迁安、宝坻、泾县为官,口碑甚佳。尤其在宝坻任上,时逢清兵复逼,他率兵坚守,经二十四天抗拒,城市得以保全。朱由检御赐“功在封疆”匾额,此匾曾悬于高氏光裕堂。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高承埏升任工部虞衡司主事,赠奉直大夫(明代为从五品),与堂弟高以正(官中允,正六品),一起泣血上书,终于为父平反冤案,官复原职。
明亡后,他辞官归隐高家埭,窝足不入城。过三年,聚书八十椟,多至七万余卷,其藏书楼名“稽古堂”,《嘉兴市志》称之为“国内负盛名”,列为嘉兴市著名藏书楼。他著有《五十家诗义裁中》12卷、《宝坻全城记》4卷、《稽古堂集》20卷、《自靖录考略》8卷等。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有大量诗作和有关佛学的著作。他为佛学大师蔡德清专题撰写了《憨山大师传》,此传现收录于康熙年间《韶州府志·艺文》中。他每次拜谒寺庙,皆有诗作留存,如《游东塔寺》、《游真如塔》、《重建漏泽寺落成》、《过竹林庙诗》及《石佛寺逢寒食》等。
高承埏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得知好友反清名士黄道周遇害消息,忧愤成疾,在家吃斋著述,甚觉郁闷,于是他常到竹林庙、净相寺供供香。在翌年的清明前一天,他想到父亲生前十分推重石佛寺,曾云其为“精蓝崇观,游观聚会胜地”,便强打精神前往进香,当天就写下了《石佛寺逢寒食》。与此同时,他还写下了《偶检吴磊斋、徐宝摩、黄石斋三先生诗牍,兼悼先后殉难诸公同吴巨手作》三首,深深悼念这批反清复明的志士。
第二年,这位明代遗老,在忧愤中溘然而逝。
今天,梅花洲上的父老乡亲仍在念及这位明代忠臣的佛事与诗作,九泉之下的他想必也会感到丝丝慰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