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前,如果有人好奇去问一个老嘉兴:
“南湖雅称鸳鸯湖,是一个湖两个湖?”
老嘉兴答说:
“南湖是南湖,鸳鸯湖是鸳鸯湖。”
老嘉兴答得没有错。
数十年前,去南门从梅湾街进去走南湖滩绕过汽钢厂拐上五龙桥,站在桥上放眼眺望:桥堍城南路东西两侧,东侧水流波荡,船声轧轧;西侧洲渚渔村,烟柳簇翠;鸳鸯湖还略略尚存旧迹。

放鹤洲秋色
城南路曾是湖中长堤。
南湖跟鸳鸯湖,说起来是有点儿缠夹。南湖古名滮湖、马场湖,因湖在城东南,又称东湖、东南湖,亦名南湖。鸳鸯湖则在城南三里,“以其在州治之南又谓之南湖云”。两个“南湖”并说,俱见于明代人的图经。
南湖、鸳鸯湖,简单说今天所谓西南湖的,便是古之鸳鸯湖。鸳鸯湖一名双湖,是以湖中筑长堤,堤之东为东湖,堤之西为西湖,东西两湖相类似鸳鸯故名。图经上记载:“槜李泽国也,东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计百有二十顷……”这是指鸳鸯湖,而“鸳湖之水与其支流,至城东南二里会于滮湖”云云,滮湖就是今天的南湖。
旧志记滮湖“阔五百丈,深三丈”。近年,南湖经疏拓,实测水域八百七十三亩(不包括西南湖),比较滮湖大了好些去。
把滮湖称作南湖,多见于明代人的诗文。这恐怕跟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把原址在滮湖东畔的烟雨楼移建在湖心岛上是最有关系的。明代的士大夫、诗人墨客,载酒放舟湖上。游湖的重心由鸳鸯湖转向了滮湖。
近世以来,南湖、鸳鸯湖混为一谈,是鸳湖的地形水貌愈来愈不堪认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筑建沪杭铁路、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建成杭枫公路(今城南路原系杭枫线过嘉兴的一段公路,利用湖中长堤填土扩筑而成),都是给予美丽的鸳鸯湖致命的“毁容”!
我今撰“船话”,话从鸳鸯湖起。
鸳鸯湖“计百有二十顷”,换算合一万二千亩水域,说它烟波浩渺,水云弥漫,绝不为过。苏东坡《赠钱端公安道兼寄其弟惠山山人》诗首句云:“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元代人说“青莎缘堤,虹梁跨波;都人士女,往来婆娑……轻艖短棹,比渚连汀”,“木兰为楫沙棠舟”,“鸳鸯湖上春水生,吴姬荡桨春波平”,又说“方舟泛平流,坐我青天中”。这么大个湖,春花秋月,四时佳兴,那会有多少人,多少种船来游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