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

城隍庙

  在城市发展史中,市肆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庙会作为固定行铺的补充,历来有之。明朝时,北京城隍庙的庙会,曾有人用这样的诗描述:“黄金百如意,但向燕市趋。燕市何所有,燕市何所无……”这就让我想到现在上海的城隍庙、杭州的城隍庙、宁波的城隍庙,想到庙会里来来往往的商贾、游人,还有那些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孩子手上的摇鼓、女人头上的发饰、老汉手里的烟袋,各种各样的玲珑小件、南北货物在庙会里流转,最后都流入了寻常百姓家。

  嘉兴以前也有城隍庙。为什么到处都有城隍庙,这庙的取名到底有何来历?原来,这城隍的“城”指的是围绕一方的城墙,“隍”是指建城墙时就地挖土而留下的壕沟(同时也具备护城的功能)。在日后的演变中,有的隍就变成了护城的河。壕沟没水时叫隍、壕,有了水就叫河、池。在漫长的年代中,一方土地能否太平,有时就全悬在这重要的城、隍上。战争时,不管是空城计还是瓮中捉鳖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城隍若被攻破,城市必定被毁,百姓必定遭殃。于是,百姓就有了“城隍神”的概念,希望有一个城隍神保佑城市不被侵犯。在太平时代,这种愿望又演变为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在许多地方,那些为保护一方土地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也就顺理成章被列在当地的城隍庙里,接受后人的供奉和祭拜。

  嘉兴的城隍庙现已不存。上世纪初被拆的嘉兴外城墙也早已离我们远去,可是离子城不远的壕股塔却在不断提醒着我们,环城河也曾经是一条壕沟,也就是“隍”。期盼在这次嘉兴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我们能再次亲眼看到,那些留在史料里的嘉兴城隍庙的热闹景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