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灭钉螺
水利工作主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为重点,加强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水利农田建设,继续增辟河网,健全渠系,提高蓄泄能力,平整土地搞园田化,深化圩区建设。“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县水利工作虽受到很大冲击,但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仍取得较好成绩。
一、兴修水利,查灭钉螺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使全县血防群众运动停顿。1970年,根据中央精神,恢复血防工作。农历元月初四,县委、县政府在天凝召开血防工作现场会议。会后,在全县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查螺灭螺,消灭血吸虫病活动。县城南片5个公社共填平小河浜350条,县城北片12个公社也普遍进行拦坝降水消灭钉螺。1970年春,嘉善、青浦联合成立了“东泉荡围垦灭螺造田工程指挥部”。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沿东泉荡的8个大队,投入3万多工日,奋战20天,抢筑9条大坝(每条坝平均宽5米,高4米),总长450米。同时,开动分布荡内深水区的11台水泵,排尽荡水。
到1971年,全县共打了14个灭螺战役,投入655万个人工,查出有钉螺面积6379万平方米,对800多条河浜打坝降水灭螺,填平小河浜350条,填平沟、浜、兜、潭4700多处,增造良田666.67公顷(1万余亩),筑起“灭螺带”380多万平方米,新增无钉螺水田5493.33公顷(8.24万亩)。全县整修河埠8210座、石驳岸2.1万多米。
1972、1973两年,全县在兴修水利的同时,继续开展查灭钉螺工作。共查到钉螺点230多个。此后,继续开展以消灭、巩固、根治为总目标,以主攻复杂地形环境的残存钉螺为重点的群众运动,掀起消灭血吸虫病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