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的马头墙
马头墙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式样,它高踞房屋两侧的山墙之顶,随屋面坡度叠落而呈阶梯状,远观略似马头形,故名“马头墙”,具有很强的装饰功用,因此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近年来,随着拆迁和建造传统民居数量的减少,过去常见的马头墙如今已很难见到了。要想领略它的英姿,非去历史文化名城或古镇、古村落不可。西塘,这座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就是观赏、研究马头墙的好去处。
去古镇西塘观赏马头墙,要选择走朝南埭街,徜徉在临河的长廊下,欣赏市河对岸那一排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宅群,就可以用目光去触摸和爱抚那一堵堵微微翘起、静静矗立着的短墙——马头墙。
江南各地的马头墙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各显特色。徽州的马头墙为五岳朝天式,乌镇与南浔的马头墙总是连带着观音兜。西塘的马头墙,也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特色,它们均自二楼的屋檐处开始设置并往外侧延伸挑出,呈阶梯形层层叠落,且视底层单坡屋面进深的大小,或置一“马”,或设二“马”、三“马”。西塘的马头墙不宜远眺,它们很少高过二楼屋脊线的,总是湮没在一片青砖黛瓦之间,得不到蓝天白云的映衬而显得高耸。但隔河望去,就如山脚下一匹匹正在昂首待命的战马,只等一声令下,便奋蹄直前……
去西塘古镇观赏马头墙,要来回地在朝南埭街多走几趟,为的是可以多看几眼市河南岸那一堵堵粉墙斑驳、还染着一点青苔且散发着历史文化气息的马头墙的秀逸风姿。
去西塘古镇观赏马头墙,我总会涌出一种同古人对话的冲动。那“仰天嘶鸣”的马头墙,是不是主人想通过这种形式来祈求世世代代安然无恙?让马头墙耸立于高高低低的檐墙丛中,是不是想以此来达到祛凶辟邪的目的?为何马头墙屋脊要做成越是伸出就越向上起翘?是取其威势还是为了美,抑或两者都是?为什么最多设三“马”,而不立四“马”?是避讳那个“四”字吗?这时,我竟然把古人建造马头墙的防火用意给忽略和忘记了,我不知自己纯粹是在联想,还是进入了所谓的“审美境界”?
西塘的许多老房子无数次地被画家和摄影师作为创作的“模特”,而创作出来的“老房子”,又一次次地去展示,去作宣传,古镇的美感染着群众。西塘的老房子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这种美学之谜也许我们一时还不能真正解开,但是那一堵堵具有审美价值的马头墙,无疑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