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桥,位于丁桥镇(原海宁新仓乡)利群村的南面,跨宁袁塘河。古时此地属皇冈镇范围。
据《海宁州志稿·桥梁》载:“赵家桥,宋南渡后,赵氏宗室合族居于此,故名。”北宋亡后,随康王赵构南渡的一部分赵氏宗室后来迁住于海宁皇冈赵家桥,当时迁来的有魏王赵廷美、汉王赵元佐、商王赵元份、燕王赵德昭之后裔。传说赵氏在此居住下来后,便在赵家桥南面的一块空地上建造起了一座城,取名“赵氏王城”。
明代史学家谈迁所著《海昌外志》载:“宋时盐官科第以赵氏为最盛,今赵家桥即其故居也”。这就是指今天的宁袁塘河上赵家桥。赵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勤读诗书,应试科举,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至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共有进士及第者赵公迁、赵崇规、赵善谔、赵希慨、赵浩夫等十四人。清代新仓人吴敦曾有诗云:“派衍宗潢南渡朝,一门科第姓名标。至今雅号符天水,尚许遗踪访午桥。”
到了元末,随康王赵构南渡的贾氏后裔贾执中秉承父志,把私塾扩建为书院。浙江仁和黄山人高谅闻知皇冈有贾氏学府设立书院,盛招四方名士学者,讲学其中。他为了深造,为了觅求名师,不辞千辛万苦,慕名兼程而来。因为步行数天已筋疲力尽,在赵家桥上小憩,不料一个瞌睡竟堕于河中,被桥头一豆腐店主陈明谊所救。店主见其眉清目秀、才思敏捷,便有意招其为婿。高谅答应后,便改姓陈,沿用高姓郡名渤海,这一支陈氏称为渤海陈氏,以区别颖川陈氏。“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便是这一支的后裔。
赵家桥畔的赵氏王城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了,从当地一些老人口中得知赵家桥南面的赵氏王城原有口字形的一个四转池,河面宽约三四十公尺,池中有一块六亩多的“河心墩”,总面积约有十七八亩。河边建有城墙,高五米左右,宽三米左右。河上有吊桥,在其东南角有一进出王城之通道。并建有花园,称此地为花园浜、花园地等地名。据说在没有进行田漾改造前,还有王城遗址可寻,并出土过很多砖瓦、条石、生活用具等,还有许多宋代至清代某些皇帝年号的碎瓷片。本世纪初动土开荒时,砖瓦、条石、碎瓷片还很多,一挖便有房屋宅基遗迹。
现在,此地早已翻垦成桑地,已无遗迹可寻。但这个地方有赵氏王城,却在当地一代代口耳相传,也成为赵氏后裔一个寻根问祖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