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忆--嘉兴民间的“过年”习俗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腊月是农闲季节,有较宽裕的时间,因而各家各户就早早地准备过年了。
嘉兴人过年一般从腊月廿三(俗称“过小年”)开始了,这一天,各家各户开始送灶君菩萨上天。清濮院沈涛有诗《幽湖百咏》说:“柏子冬青景物新,庖厨又见小年春。连声爆竹通宵震,善富家家送灶神。”送灶的时候,人们用麦芽糖做的糖元宝去涂灶君菩萨嘴巴,用糖糊口,是为了让灶君上天向玉帝汇报时,说些好听的话。然后将灶君菩萨放在用竹子做的特制小椅子上烧掉,送灶君菩萨上天仪式也就结束了。那天还有一桩大事,就是债主逼债,民间有“十二月廿三,事体犯关”的说法,从这一天起到大年夜,还不出钱的人要出去躲债了。
大年三十,即除夕。每个人都要与家庭团聚,几代同堂,在一起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据《万历嘉兴府志》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清•项映薇《古禾杂识》载:“除夕炒冻米,煮隔年饭;扫尘撒豆,围炉焚松柴;饮酒必酩酊而止。” 这天晚上,有的小孩闹着要和大人一起守岁,但大都熬不到半夜就睡熟了,长辈便将新衣、压岁钱等放在小孩的床边和枕头底下。
农历正月初一旧时为元旦,俗称“年初一”,实行公历后才改称春节。据《古禾杂识》记载:“元旦黎明,即闻拉燃爆竹声,谓之开门炮仗。先礼佛像、家庙,次拜尊长。食团圆饵、长寿面,男女多持斋者。”沈涛咏道:“新年锣鼓震街坊,处处神歌曳木长。好事三娘芦管卜,明朝还赛七姑娘。”说的是新春伊始,濮院镇上各条街坊锣鼓喧天,有钱人请赕佛先生唱神歌迎神、送神,并向芦管三娘和灰七姑娘占卜问全年吉凶。旧时,初一凌晨,嘉兴居民去南门外小曹王庙抢烧头香,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长辈拜年,长辈对未成年晚辈给拜年钱。年初一早餐盛行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也有吃米粉圆子的,意为“团团圆圆”。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地”,见面互祝“蚕花廿四分”,祈蚕茧丰收。
正月初三是“小年朝”,嘉兴人在此日礼佛祭祖。旧时,女婿都选定此日到岳母家拜年。而王店一带称年初三为接灶神日,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路头”即“五路财神”。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初七为 “人日”。是日,大户人家悬巨秤,为人秤体重。还有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环的习俗。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上元节”, 实际上是过年系列中的最后一个狂欢日。民间有“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的谚语,说明亲友往来拜年至此要告一段落了。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日收灯。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过年”这个重大节日,各地有各地的过法,就是在嘉兴市的范围内,也有着许多的差异。但不管差异多大,祈求幸福、向往太平是永远的主题,这也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