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中国民间传统大节,又称“冬节”,农历约在十一月中旬,公历约在12月21日或22日。古人特别看重“冬至”,这与他们喜阳厌阴的意识有关。认为一年四季是一次光阴大循环,“冬至”一到,阳气始动,直至“立春”。每年“冬至”日起,白昼开始增长,至来年的“夏至”日才渐渐缩短,就有了“长到夏至,短到冬至”之说。“冬至”就是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小至》诗中咏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浙北农村历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也有“冬至”祭祖的习俗流传至今,俗称“过冬至,拜阿太”。家祭时间日夜均可,届时,中堂朝南摆开八仙桌,前供香烛,三边各放一排斟了酒的小瓷盅,间隔竹筷,桌上供放鱼肉蔬果,外加冬至米团。焚香燃烛后,由户主率众人依次行跪拜揖礼。家祭结束后,全家人方才撤去祭宴,开始就餐。
冬节圆子是“冬至”的特色食品。“冬至”前日,家家都要浸糯米,磨粉做冬节圆子,以祭祖及馈赠亲友。这圆子有糖、肉、菜、豆沙、萝卜丝等各样馅。“冬至”日还有米团的食品,大的叫粉团,小的无馅的叫粉圆,这些糯白亮润美味可口的小吃食品,也使人垂涎欲滴。
“冬至”日也是人们拜贺尊长交流情谊的好时机,至爱亲朋纷纷提筐担盒,相互馈赠风味小吃食品,称“冬至盘”。节前的晚上为“冬至夜”,像过年一样,全家老小,欢聚宴饮,称为“吃节酒”,一派“冬至大如年”的祥和气氛。“冬至”日还时兴吃羊肉,有“冬至吃羊肉,吃了补一冬”之俗语。
“冬至动土”有一种趣味说法。据传周代开国军师姜子牙生日正值冬至,老百姓尊称他为姜太公,有“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说法,因此,“冬至”这天,可放胆动土,不会被鬼邪干扰。人们修桥铺路筑石埠、排粪缸、葬骨殖、刮灶脚泥等,长期以来习以为常。
冬节期间,禁忌确实不少,如不准相骂打架,不准说不吉利话,出嫁的女儿在娘家不能留宿……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忌讳早已被人们淡忘。
该淡化的淡化,但一些和“冬至”有关的农谚还长年累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启示作用,“干净冬至邋遢年”说是“冬至”日如逢晴天,过年就会阴雨连绵或大雪纷飞,又如:“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糠”,“冬至杨柳青,来年米价贱”……
“冬至”后的四十五天,就是“立春”,是风情万种的“冬至”日孕育了百花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