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轴 近现代·齐白石
立轴 纸本 138×63厘米
君艺编号:199
款识:达夫道兄先生清正,癸酉三月画此赠别,弟齐璜。
钤印:“白石翁”白文方印
鉴藏印:“海月盦”朱文方印
如果说明清以来的“八大”、石涛、金农、吴昌硕等大家将数千年的中国绘画艺术带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令人仰之弥高,那么,齐白石就是将这一艺术由高寒云端拉回人间的人。齐白石一生创造了很多奇迹,他是最通俗的艺术大师,也是最高贵的大众画家。他将典雅精奥与俚俗平凡完美统一,他的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白石,湖南湘潭人。他生于1864年,逝于1957年,去世时95岁。以中华民国成立为界,他在清朝与其后的时代大抵各生活了50年。
齐白石年幼时家境贫寒,14岁学习木匠手艺,到19岁期满出师。之后,他一边做木匠,一边学画画,直至26岁时拜“湘潭第一名手”人像画家萧传鑫为师,学画人像,旁及山水人物。27岁以后,齐白石专画人像,从此扔掉了木匠活,专门做画师了。
齐白石57岁时定居北京,60岁衰年之际,仍力求个人创作的“变法”,同时吸取陈师曾、吴昌硕之长。齐白石的作品,洋溢着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极富创造精神,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
此画作于1933年,时齐白石70岁,乃是其“变法”后的精品力作。枯黄的残荷加深赭石的莲蓬,渲染出秋的意境;荷塘中纵横交叉的荷杆,用燥渴之笔画出,苍劲有力;下笔得篆书遗意,密而不乱,渲染了萧瑟的意境。画面的点睛之笔,还在于左上角的写意蜻蜓:蜻蜓舞动着一双透明的翅膀,生动又细腻,使画面动感十足,增添不少生机。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中的满塘残荷,在他看似不经意的涂抹挥洒之间,意足神完,好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
此画上款为“达夫道兄先生清正,癸酉三月画此赠别,弟齐璜”,据钱君匋先生回忆,这幅画是他于五十年代初在上海买的。当时,他并不确定此“达夫”是否就是“郁达夫”。然而,算算作画时间,恰正是郁达夫赴南洋之前。齐白石所题“赠别”,不似一般的道别,有出远门之意,而郁达夫恰好此期间出国至新加坡。故此,此幅画应是齐白石临别赠送郁达夫之物。当时,谁也不曾想到,几年之后,郁达夫死于苏门答腊,此一别,竟成永远。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钱君匋在开明书店做编辑时,曾为郁达夫的《郁达夫全集》设计过封面,后又陆续为其刻过章、画过画。故此,钱君匋与长于他十岁的郁达夫成为挚友。睹画思人,物是人非,于是,钱君匋赶紧买下此画,以作怀念旧友之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海朵云轩曾借走此画,作为木刻水印的蓝本。因此,此作品的大量水印复制品曾在普通老百姓家中张贴悬挂。十年浩劫期间,此画与齐白石所作的另一件四尺中堂《红莲鸣蝉》同时被抄走,《红莲鸣蝉》后来永久丢失。此件《残荷图》得以完璧归赵,实属万幸。
君匋先生的藏品多达几千件,其收藏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真正喜欢,并需要学习研究的。比如,他收集晚清三大家的篆刻作品四百多件,收集赵之谦书画三十多件、华新罗作品一百多件。其二,就是出于对前辈、长者的敬重和对朋友的惺惺相惜。比如从掮客手中买下老朋友黄宾虹的作品,比如在画店看到的齐白石送给郁达夫的这件《残荷图》。像这些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