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赵之谦 《墨梅图轴》 立轴 设色纸本 154×45.5厘米 君艺编号:48
清同治五年(1866),赵之谦自京师回绍兴故里后,与魏稼孙、傅节之、何竟山等人一同探讨碑帖,出游于会稽周边一带。拓碑访友,心情愉悦,赵之谦艺术创作也颇为丰收。十月,赵之谦赴黄岩,拜谒好友孙欢伯,并作此画相赠。
孙喜,字欢伯,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书学欧阳询、褚遂良二家,著有《宋井斋诗文集》,曾任黄岩知县。赵之谦曾在黄岩县城三十里的翼文书院教授学生。出身书香世家的孙喜,是他谈文论诗的好友。
孙喜久知赵之谦擅长以篆隶参草书笔意而作画,特别求他画梅。赵之谦则仿“扬州八怪”李方膺(晴江)法,作墨梅一幅。
此幅梅花,布局奇特异常——画面左侧,缘纸边伸展出莓苔密布的古树干;几枝横斜的枝桠,劲挺的朝着右方伸展着;两条新枝,自顶端弯弯曲曲倒挂下来,形成中空;上半部画面稠密,留下下半部大片空白,仅一侧题诗落款;密集处与大块留白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真可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赵之谦自青年至中岁,绘画效法最多的是“扬州八怪”的李蝉、金农、李方膺几位。李方膺善画梅花,老笔纷披,气象万千,尤有士气,深得赵之谦喜爱。赵之谦每每画梅,均以有晴江笔意而自诩。
此幅画款识中的“借庵”,是指童钰。童钰为清代中期文人,善山水画,尤善写梅。其生平所作,有“万幅梅花万首诗”之谓。有评云:“其画梅苍老古朴,墨气雄厚。惟千篇一律,苦无超逸,笔不能变化从心,终觉失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