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校教育中的挫折教育

谈学校教育中的挫折教育

山东省莱芜市方下中学 李国庆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使其需要和动机无法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提高他们的挫折认知能力,正确认识和对待所遇到的种种挫折,提高他们主动积极地对待和处理挫折的能力,尽可能地减少、避免挫折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和提高它对人的砥砺功能,使他们能在挫折磨炼中成人、成才,使他们学会正确地使用心理防卫机制,重点发展和提高他们对付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

  挫折教育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磨难教育。在挫折中得到磨炼,是挫折教育的核心。挫折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是使青少年早日成人、成才的关键性因素。它既是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青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挫折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中一个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挫折教育与其它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一样,具有下面这些明显的特征。

  1挫折教育的引导性挫折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进行的。由于青少年儿童正在成长发展中,心理尚不成熟,需要教育者的引导,但教育者的引导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从直接引导过渡到间接引导。

  2挫折教育的渗透性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可以说挫折渗透在个体成长的每个环节之中。因此,挫折教育不可能仅仅通过某一种形式在某一个领域由某些固定的人员采用某种特定的方法就能够凑效,它应该渗透在受教育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3挫折教育的实践性

  挫折感是受挫者的主观体验,它对个体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刻的。适度的挫折体验有助于受挫者积累挫折经验,学会应付挫折,提高挫折耐力。挫折教育不应只是一门理论课程,它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人生必修课。应该让受教育者在挫折实践中去体验挫折、认识挫折、克服挫折,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挫折耐力。

  4挫折教育的长期性

  挫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的伴侣,是人一生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人为自我实现而不息奋斗,当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决定了挫折教育不可能象某些课程的学习那样能够短期结业。个体积累挫折经验,学会应付挫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挫折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长期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收到实际效果,决不能急于求成。近些年来,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挫折教育,但由于对挫折教育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把挫折教育固定在某一阶段上,仅仅以活动的方式来实施挫折教育,收效甚微;把挫折教育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使得挫折教育的实施往往缺乏预见性和科学性,影响了挫折教育的实施力度;把挫折教育当成“反面教材”,造成了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违背了挫折教育的初衷。因此,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挫折教育。

  第一,要坚持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应以渗透性教育为主,集中性教育为辅。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挫折教育观念,形成明确的挫折教育意识,有意识地挖掘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挫折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向受教育者渗透挫折教育影响,并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以科学的教育方式将挫折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以自己良好的示范作用、健全的人格去感染受教育者。同时,科学地组织各种集中性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强化训练。在实践中,一定要注重集中性教育的实际效果,避免那种流于形式的“游山玩水”或“完成任务”的活动形式。以渗透性教育为基础,以集中性教育强化渗透性教育的效果,以渗透性教育巩固集中性教育的成果,使二者相得益彰。

  第二,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挫折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应重视受教育者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挫折教育,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挫折(包括教育者创设的一定限度内的挫折),自觉地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不断积累挫折经验,正确归因挫折,学会用转移、宣泄、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激励他们完善和发展自我心理调节机制,加强自我磨炼,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过程,提高挫折教育的效率。

  第三,要提高认识与实际磨炼相结合。挫折教育是一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它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可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年龄特征、阶段性挫折问题及心理水平,开设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挫折教育微型课程,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提高认识与实际的磨炼结合起来。教育者既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磨炼机会,又要有意识地创造挫折情境,并引导受教育者自找磨难,增加实际磨炼的机会,提高受教育者抵抗挫折的实际能力。只有真正做到掌握知识与实际磨炼的有机结合,才能增强实际磨炼的科学性、系统性,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第四,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担负着设计、主持、调整教育过程的任务,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中筛选和积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因素去主动施教”。学校应提出科学的挫折教育方案,并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取得家长的共识。同时,还可向家长传授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及方法,并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在挫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另外,还应通过广播、报刊、影视等宣传媒介,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造成良好的挫折教育氛围。还可以通过街道、社区开展挫折教育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挫折教育中,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较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要实施这一工程,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从世界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按现代教育的标准,精心的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使我国青少年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