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学员几乎全考入重点大学

少年班学员几乎全考入重点大学

  在学习中还要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主性。比如一次物理考试的试题全是孩子们自己命题。老师要求学生们自己出几道题,然后交上去由老师选择一部分题作为试题考查学生。这样做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孩子要练习大量习题才能挑选出自己满意的题来。同时孩子们又是很主动积极地完成这些训练。

  少年班重视让学生在真实经历的体验中受到教育。基本上每个班级每年都要在征得家长同意和支持下组织一次大型的外出综合教育活动。通过到贫困地区生活以及生存实验等活动,让孩子们享受阳光和水的同时,也得到切身教育。

  从1985年北京八中创办少年班,20年来共为大学输送了290名平均年龄14岁的优秀少年大学生。1998年底开始的一项对毕业生的系统跟踪调查显示:

  少年班毕业生全部升入大学,其中前四届96.8%升入重点大学,第五届以后100%升入重点大学。少年班学生大学毕业后有66.5%继续读研究生,有71%的人在国外读研。如第一届少年班32名毕业生中的25人在国内外一共拿下了15个博士学位,25个硕士学位。少年班学生创下了最小的11岁上大学、19岁拿下硕士学位、22岁拿下博士学位的纪录。

  从调查结果看,未发现学生有道德品质和心理问题,毕业生无论是在大学学习或在工作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学习潜能和工作能力都较突出。

  不过,许多地区也出现了很多超常儿童不能适应社会的情况,超常儿童退学事件屡见不鲜。例如17岁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的魏永康,三年后,因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而14岁考入沈阳工业大学的王思涵,却因为多门成绩零分,也被学校“责令退学”。被称为天才的宁铂1977年11月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本科毕业之后,宁铂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宁铂创造的奇迹到此为止,后两次出家。

  就此,社会和媒体把超常教育推向尴尬境地。有人认为讲教育平等就应该停办超常教育,给孩子减轻负担。有人认为超常教育等于拔苗助长。“超常教育”还要不要再搞下去?

  家长要有平常心,天才不是完美的

  根据北京八中以往的报名资料显示,每年都有1000多名家长带着孩子从全国各地来参加少年班的入学考试,认为能考入少年班是莫大的荣耀,孩子的前程也一片坦荡。对此,赵大恒老师语重心长地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真是超常儿童,也要有一颗平常心,首先孩子不是神童,只是现阶段表现出来比其他孩子智商高一些,将来能够怎样,主要不是靠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靠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来努力。”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几种家长心态特别要值得注意:

  首先,“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以至孩子没有得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在少年班学生间发生矛盾和问题时,除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谈话和指导外,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矛盾和问题,让他们学会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

  其次,“家长对孩子前途不要过分功利,对孩子过度教育,把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以至孩子对课本以外的知识一无所知。”

  “最后更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家长千万不要‘一好遮百丑’,因为聪明超常儿童的缺点往往被忽视、生活细节不被关注。”

  赵大恒老师用这样的话注解他们的超常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超常儿童虽然有超常之处,其他的常态儿童与他们相比或许显得平庸,甚至还有那些智力上有障碍的儿童。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对于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无论孩子是否超常,最终是否能够成功,主要还取决于他成长道路上受到的教育,只有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孩子真正受益。

  也许有一天,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的时候,超常教育就不会在别人眼里这样超常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