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家张宝堃

气候学家张宝堃

  张宝堃(1903~1994),秀水县(今秀洲区)塘汇镇古窦泾村(现划归油车港镇)人。祖辈、父辈以酿酒为业,家境股实,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就读期间,正值五四运动蓬勃开展。当时年轻的张宝堃就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任该校校友会总干事、劝用国货会副会长,积极组织同学抵制日货,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中学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东南大”。

  1926年,张宝堃从东南大学毕业。1928年3月进入筹建中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观测员,师从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与竺可桢教授建立了近半个世纪既有师生之谊,又情同父子的感情。竺可桢教授存世的日记中,张宝堃是最频繁出现的几个名字之一。1928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气象研究所也随即正式成立,竺可桢教授任所长。气象研究所所址选在南京钦天山,在山顶北极阁建气象台。从此,张宝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气象事业。

  20世纪30年代,张宝堃适值青壮年,是他科研的高产出期,有大量论文发表,现能查证的仅一小部分。1934年9月《地理学报》创刊号上,他以《中国四季之分布》为题,首次对中国的四季划分提出了科学见解。张宝堃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分季标准,以平均温度(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值)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这也是目前从气候角度来划分的四季,也是为气象领域所接受的一种四季划分标准。《中国四季之分布》的发表,是张宝堃对中国气候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张宝堃一生科研的巅峰之作,确立了他在中国气候学界的地位。20世纪80~90年代的小学暑假作业,科普小知识还有《张宝堃爷爷讲四季》,他用生动简洁的语言给小朋友讲述中国的四季分布,普及气候知识。

  1935年张宝堃和竺可桢、涂长望合作编著《中国之雨量》,书中大量篇幅为雨量图、雨量表和雨日表;他又和竺可桢、吕炯合作编著《中国之温度》,记录了全国304处历年的温度,为研究我国的气候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1936年4月26日,在旧中国第十一届气象学会理事会上发表论文《南京月令》;1937年4月1日,在第十二届气象学会理事会上发表论文《中国之极端温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京处于风雨飘摇中,气象研究所和其他机构一样,只能选择转移。气象研究所工作人员分三批先撤到汉口,后迁往重庆。张宝堃为了将一批气象资料转运到安全地区,不惧危难,置家产和家人不顾,尤其是将一双年幼的儿女留在敌占区,由自己的继母抚养。在民族大义和小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张宝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

  从1937年底开始,张宝堃随气象研究所一起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3月,竺可桢教授到重庆北碚视察工作,在郊区水井湾高岗买了4.8亩土地,修建四幢平房,命名为“象庄”。是年12月,气象研究所迁入,才结束三年多居无定所的局面。在艰苦的环境下,在整个所的仪器设备不及一个三等测候所的情况下,气象所的工作人员自制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观测设备,克服各种困难,使所的日常工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生活秩序逐步正常。抗战时期,气象研究所坚持提供日常气象预报和中长期气象预测,为抗战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抗战胜利后1946年9月,气象研究所迁回南京北极阁。12月25日,张宝堃离开南京去美国研修。1947年2月8日,到达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当时恰逢竺可桢教授游历欧美,2月14日竺可桢教授与张宝堃在剑桥会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里,张宝堃陪同竺可桢走访当地的气象台、图书馆、大学,和美国气象界和教育界人士广泛接触。从1947年2月至1949年12月,张宝堃先后在美国哈佛、芝加哥等大学深造,并在美国气象局研习,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气象学理论和科研方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远在美国张宝堃得知消息,第一时间结束手上的所有事务,12月离美归国。他不仅带回了两年来学到的新知识,还带回在美国的科研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