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张印通

教育家张印通

教育家张印通
改进社会,振兴民族,以教育为最重要之工具。
  
  
  一

  秀洲区洪合镇将洪合镇中心小学更名为印通小学。有一回,我到朋友那里,看到他在为印通小学精心刻章。这是值得好好庆贺的事,说明张印通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感情和对教育作出的贡献,还被人们记在心中。

  张印通,字心符,1897年生于(嘉兴)泰石乡(编注:今洪合镇)张家湾,比同乡周问寰大一岁。他出生的第二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就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张印通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与乡里的同龄人一起进入新办的泰石桥小学念书。泰石桥小学是其父张庭华和乡亲们一起创办的。张家之前家徒四壁,张庭华带着全家男女以织绸为生,起早摸黑地干了数年,家里渐渐宽裕了。看着村里的孩童无处上学,张庭华思量再三,极有远见地号召乡亲们齐心协力办学堂。泰石桥小学就是在张庭华的带领下筹建起来的,也成为当时乡村里较早的新式学堂。

  张印通没有辜负父亲办学的苦心,从小喜欢读书的他,从泰石桥小学毕业后,考入嘉兴县立第一高小,之后又考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其前身最早为鸳湖书院,明朝崇祯年间知县李陈玉所建,是现在嘉兴一中的前身),从此张印通和相差一岁的同乡周问寰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两人,一个在外为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立足长远;一个在内保境安民,帮助乡亲们谋福利——解决眼前实际问题。一远一近,一文一武,为的却都是心中的理想,可谓殊途同归。泰石桥人在为这两位同乡感到骄傲的同时,都知道他们还有相当的缘分:解放后,周问寰家的四合院被安排做了泰石桥小学的校舍,这在当时比其他农村小学的校舍要好很多。冥冥之中,周张两家又汇合在为家乡后人作贡献的道路上。

  1917年,张印通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省立二中,受到计仰先校长的器重和鼓励,于1918年报考官费留日。此时与妻子新婚不到一年的张印通,为了心中的理想,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远赴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是现在筑波大学的前身,在当时国际影响力很大,很多优秀的中国留学生也在这个学校学习。张印通在东京师范学校学习时受到很大触动:日本虽然军国主义势力不断膨胀,但对教育却依旧十分重视。回国后,他即投入教育事业,先后在浙江省立二中、二师、江苏松江女中做教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张印通建立起“教育救国”的信念,他提出:“改进社会,振兴民族,以教育为最重要之工具。”心中有所想,便义无反顾。此言几乎是他献身教育事业的誓师词。一日为师后,他在主观上便再也没有放弃过教育,放弃过学生。

  1931年,张印通担任浙江省立二中的校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内局势紧张起来,但真正使嘉兴陷入危机的是“七七”事变。很多学校在慌乱中停办解散,部分学生随家人投亲靠友,四处逃难,整个嘉兴陷入一片混乱。张印通考虑再三,决定暂时把学校迁到相对偏僻的新塍。新塍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躲避战乱的人前来隐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水路交通方便。澜溪塘和严墓塘可以通往铜锣、湖州方向,乌镇塘则可以通往杭州方向。印通先生选择新塍作为学校暂时迁居点,想必也考虑到了后路。果不其然,在新塍上课刚刚“满月”,日军重兵就从金山卫登陆。虽然大家都明白嘉兴遭受侵略不可避免,但金山卫登陆还是突发性的,日军选择大家还在睡梦中的凌晨,以大雾为掩护,以压倒性的兵力强攻上来。面对局势,张印通校长当机立断:“南迁。”虽然经费不足,前途未卜,但逃亡总比等着被残杀、被奴役好。由于时间紧迫,他无暇顾及在泰石桥的妻儿老小,只托人捎口信嘱咐妻子带领一家人到湖州的新市相会。1937年11月11日,张印通带着两百多名师生匆忙离开新塍,踏上流亡之路。11月17日,三架日机轰炸新塍镇,当晚有小股日军潜入新塍,残杀居民十多人。11月19日,嘉兴沦陷。二百多人逃亡,而且都是稚嫩的学生。

  按照文字记录,打开地图察看张印通与师生的南迁路线,可以看到队伍是从新塍镇上的河道进入澜溪塘,一路向西南方向行进,经过乌镇、练市、含山,到达新市。此时,张印通的夫人带着四个子女也匆匆赶来相会(其母不愿离开家乡,没有同行)。张印通带领队伍走在最前面,根本无暇照顾跟在后面的他们。夫人本身多病羸弱,最小的孩子才四岁,一路赶得很辛苦。队伍从新市再次启程,经过塘栖古镇继续向西南进发,过了余杭,便是临安。水路断头了,张印通带着师生们在於潜上岸,做短暂的修整停留。因为时时想着学生的学业,他在於潜安排师生上了两个礼拜的课,不曾想背后忽传杭州沦陷,炮火已经炸到了脚后跟,队伍不得不再次南行。屋漏偏逢连阴雨,此时张印通的夫人忽然病重,卧床不起。在两难抉择下,他走到夫人病床前,哽咽着说:“我必须先走了,希望病好后能赶上相会,万一不行,后事我已托人妥办……”张夫人此时也明白,自己的丈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小家的家长,而是这二百多师生的大家的家长。

  队伍再次出发,张印通率领师生又步行经过分水、桐庐和建德,于1938年元旦到达兰溪。在兰溪小住三日继续步行前行,为避敌机轰炸取小道绕过金华,再沿公路经过永康、缙云、丽水,终于到达目的地——浙南山区小镇丽水碧湖镇。

  这一走六七百公里,为避开日本人的迫近,还要兜好多圈子,实际距离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一走差不多两个月时间,除一小半路程坐船之外,一大半是靠步行完成的。而且这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是一支由十四五岁(有的甚至还要更小)的学生组成的队伍,绝大部分孩子从未离开过家乡和亲人。一路上,他们像一群晚启程的候鸟,跟着他们信赖的张校长,跋山涉水,饱经寒霜,在路上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对于他们而言,这无异于一次长征。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也在队伍当中,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当时我们才十二三岁,每天要步行七八十里,餐风露宿……走不动了,就唱支歌……”

  更让人揪心的是,因为南迁仓促,没有时间筹集经费,要维持这么一支队伍的日常开销,还要添置抵御寒冬的衣物,实在困难重重。这些,学生们是不太清楚的,而作为“家长”的张印通校长却暗自心急如焚。还好天无绝人之路,时任国民党苏浙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淞沪前线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因为长期驻扎嘉兴,佩服张印通校长的为人,在得知情况后,派遣参谋送来一千元大洋,以资助师生们渡过难关。张印通当着全体师生的面收下这笔钱,并保证以后在大家的监督下节约使用。

  到达碧湖后,原国民党省政府把已陷于敌手的杭嘉湖地区七所公立学校合并成立临时联合中学,分设高中、初中、师范三部,张印通被推任为高中部主任。后来,三个部独立成为临时联合高中、联合初中、联合师范三所学校,张印通任临时联合高中校长。一切总算安定下来,令人欣喜的是,张印通的夫人病情好转,与子女一同赶到碧湖与先生会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