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火将军”沈东溪

“飞火将军”沈东溪

  沈铧,字东溪,其高祖是从湖州菱湖镇竹墩村迁桐乡柞溪的沈济(号绣川),为柞溪沈氏始迁祖。沈氏世守冶业,东溪之后,分为小炉和大炉,共有六房工场,南起南总管堂,北至文昌桥,一字排列,每当夜晚,柞溪两岸炉火冲天,昼夜不绝。清代诗人陈纭的《柞溪棹歌》曰:“家住炉溪曲水前,铸金成釜旧相传。沿塘时有商船泊,夜半惊看火烛天。”地名亦因之渐称炉头。2001年撤销炉头镇,设立龙翔街道办事处。2017年8月撤销龙翔办事处,并入乌镇镇。

  沈东溪以平寇功入载邑志。而百姓感其德,尊为“飞火将军”。嘉兴知府许瑶光修纂的光绪《嘉兴府志》卷六十一载:“沈铧,字东溪,嘉靖时倭寇攻城,仓卒被围,时铧寓邑中僧舍,扬言曰:‘欲退贼,何必张皇。’巡抚阮鹗闻之,奇其语,访于铧,铧令户出爨釜募工熔汁,视贼围疏处,彚大木以巨索绷结,雉堞外,待贼薄城,则斧断巨索,声震如雷,寇哗传城一隅摧,蚁集其下,即引铁汁杂火药灌洒之,寇尽歼。功成,鹗手书‘退寇全城’四字榜其庐,荐于朝,授百户,不就。隆庆间从祀宗礼祠。”

  严辰编纂的光绪《桐乡县志》卷十五也有相同的记载。《柞溪沈氏思源堂宗谱》载有一首钱芷《退倭歌》,序言曰:“明嘉靖丙辰,倭寇东南由乍浦入,攻禾城转掠桐邑,金令之筑城,阮副都之设守,宗礼之血战,功绩著国史,县志而父老每言,城围时困四十余日,阮公熔铁釜以灌糜贼,数千贼惧而遁,城遂得全,法创而效捷,不知计出何人,康熙庚寅春过柞溪沈氏,读其先东溪公退倭纪略,始知计出于公,而事经百五十载,公之名亦几湮没矣,得贤裔表,扬知策之功不在宗阮诸公下,歌纪其实以备采风之补摭云。”钱芷,字宿渔,甑山钱氏后裔。

  宗谱中记载沈东溪平寇的内容更为详细,文末还有这样的记载:“授公百户衔,公不就,乃出入阮公幕,为上客,大小军政咸取决焉,一时名将如戚南塘、陈某辈,起自闽中,偏陴皆公所嘘植之者也,他如在闽时,从危城中活男女数千人,事不甚著,故不以书,呜呼,古称有功德于民者祀之,公捍一城而三吴生灵百万鲜罹于寇伊,谁之功哉,乃不及百余年,志乘间姓氏泯灭矣,可谓扼腕叹息者也。”从这个记载来看,沈东溪后来还入了巡抚阮鹗的幕府,戚南塘,即抗倭名将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他的戚家军中,很多人就是沈东溪所引荐的,由此可见,沈东溪交往广泛,在明嘉靖间的影响力是非同小可的。

  光绪《嘉兴府志》还有一则记载:“王三锡(字汝命),嘉靖癸丑进士,任保定府推官,丁忧归居桐乡,适倭寇数万至,宗礼将军覆皂林,巡抚阮鹗移镇邑城,贼首徐海、陈东等围攻甚急,阮鹗与知县金燕召集绅士议守御,王三锡散千金悬赏,募敢死士夜出劫贼,多所斩获,徐海制云梯二座,夜牵其一于城下焚之,其一傍北水门楼,高于城数尺,有沈铧者以计破之。(征献录参御倭纪事)”虽然说的是王三锡,但计谋却是沈东溪出的。

  平寇后,沈东溪被授百户,不就,依然回到柞溪,干老本行打铁,且为人十分低调。明隆庆间从祀宗礼祠,后又从祀桐乡县忠义祠。

  沈东溪与从弟沈近溪析居分为南北两支,东溪为北支,近溪为南支,聚族一柞溪,子孙繁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