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万历年间,南湖畔活跃着一个文人圈子,他们或是退职的官员,或是一介布衣,但与官府又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闲有钱,他们彼此之间声气相投,相互标榜,日常的生活便是吟诗作画、收藏鉴赏,一般称这些文人为名士,而周履靖便是一个代表。
周履靖(1549-1640),字逸之,初号梅墟,又号螺冠子、夷门等,嘉兴人。他在南湖边建闲云馆清居,宅边植梅三百余株,故晚年又自号“梅癲道人”。是明嘉靖、万历年间的大名士。周履靖一生没有应过科举,也就没有做过官,可谓一个职业文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读书、作诗、绘画、收藏、交友、游山玩水上,因而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极深的造诣,诗文书画这些文人的基本功以外,还“好游、善琴、知医、能剑”,他辑了一部《夷门广牍》,共一百余卷,凡山水名胜、花木禽鸟、书画博古、文房清玩、养生摄治、美食园艺、命相气功乃至太极武学,应有尽有。他一生所著、所编的书近百种,其著述内容之丰富,涉及领域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周履靖在当时文人圈子里,以书法和鉴赏著称。著名文人李日华说他刻苦钻研书法,手不释笔者二十余年,写秃的毛笔堆满了一屋子,晚上睡觉时用手指在被子比划,以致“被为之穿”。每作一字则叹息着说不如古人,终于有一日欢呼解脱,从此书法臻入妙境,“细楷行草及种种篆籀,无不如意。”一天,他酒醉后,模仿苏轼的笔法写了一篇《赤壁赋》,被一个安徽书画商买去。后来一个外国的商人见到后,惊喜连连,以“数十金易之”。原来周履靖在醉酒后忘了落款,这外商竟以为见到苏东坡的真迹了。他所书的《黄庭经》、《道德经》流传出去后,“吴越中善书者,皆错愕弃笔”。当时的文坛泰斗王世贞“惊视以为不可易得”,文嘉、周天球、王稚登等为其题跋,一时身份倍增。后来李日华花大价钱把这两幅书法买回来,“为家宝也”。此说虽不无夸张,但周履靖书法名气之大可见一斑。
周履靖为人豪爽,“负气任侠,能赈人之急,邑有重役,破产任之”(盛枫《嘉禾征献录》),为了乡里的赋税而不惜破家,这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因而他的朋友可谓遍天下,与文嘉、文彭、董其昌、陈继儒、王稚登、王世贞、屠隆、周天球、张凤翼、项元汴、沈嘉则等当世名流,常相过从。他与李日华更是关系密切。周履靖的母亲就是李日华的太姑,故李日华称周履靖为外从父。李日华小时即得到周履靖的教导,李日华在《梅墟先生别录》里回忆说:“六岁始识字,七岁始读书,十二而属文。是时亦知好古矣。以家贫,无所得书。先生悉出所藏书教余。后即读书于先生晴雪斋中,益得亲先生言论。先生不以余愚幼而谬与谭。兼出古墨,指点笔意。或夜深秉烛,披咏唐人诗而上下之。余虽以青衿肆业,而雅好吟弄。尝戏以诗文呈先生,先生击节叹赏曰:‘异日以词章起江左者,是子矣。’”
周履靖与项元汴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梅癲诗选》中有一首周履靖的《挽项子京》,写得甚为感人:“鹤唳虚亭月,乌啼陇上风。东林怜社寂,北海叹樽空。寰宇名犹在,泉台路不通。高人如可见,寤寐想遗容。”周履靖编了一本《梅坞遗琼》,内容是文坛名流为他所作的题诗作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介绍此书时说:“履靖在隆、万间号为隐士,而声气颇广,凡有著作,必请胜流为之题咏序跋,积久渐多,因集为此帙,并往来书牍附之。”这固然是周履靖的交流广阔,同时更是嘉靖、万历间士风的体现,周履靖可谓当时名士的一个缩影。
周履靖写了不少有关南湖的诗、词、曲,几乎南湖的名胜都出现在了他的笔下。他专门写了《鸳湖渔唱》十套,共数十首散曲,描绘了南湖四季的景色,在其四卷《鹤月瑶笙》中占了整整一卷,大概是历来以南湖为题材的诗词中篇幅最大的了。他的另一首古风《游鸳湖歌》,描绘了文人雅士在南湖宴饮的场景,神情如在目前。照录如下:
春来鸳渚景色妍,
莺燕声娇花柳鲜。
王孙侠客兴游赏,
舟如飞龙人似仙。
笙歌沸涌山鸟寂,
桃红李白令人怜。
金樽玉斝陈几席,
海错奇珍列绮筵。
湖光掩映云霞色,
歌声鼓吹夹岸喧。
惊飞两两鸳鸯起,
唤醒沙头鸥鸟眠。
长啸一声天地窄,
欢呼痛饮乐尧年。
主人共客恣豪赏,
吴姬玉指调朱弦。
应怜调雅动幽思,
岸帻优游尽所欢。
云拖白练湖南起,
水色天光相映连。
山头月出明如镜,
酒酣情惬一无言。
徜徉潦倒步矶石,
戏摘花枝头上攒。
忽闻画舫新声度,
犹似秋江歌采莲。
风骚宛转令人羡,
顿使游人逸兴添。
请君静看英雄辈,
项羽曹瞒亦枉然。
苏秦徒尔游六国,
嗤彼空将金印悬。
不如把盏醉此夕,
模糊两眼看婵娟。
周履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