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耆宿沈本千
个子不高,说话轻声细气,温文尔雅。他留有一口漂亮的长胡须,时不时会从衣袋中拿出一把精巧的小木梳,打理他的胡须,颇具仙风道骨。这就是浙江画坛耆宿——沈本千。
沈本千熔油画与国画于一炉,兼工笔与写意之长。他的画品超然物外,洒脱淡泊,隽永自然,逸趣横生。他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不仅工于书画篆刻,而且善作诗词,对戏剧和音乐也颇具造诣。他擅长山水,又擅梅竹,画笔挺俊、秀逸、明净、淡雅,书法笔意苍劲潇洒,篆刻清秀飘逸,使得他的画作成为一幅完美的艺术作品。文学巨匠茅盾把他比作明代大家沈周和清代名家沈南萍。
沈本千原名炳铨,字本千,1903年出生于新塍三元街。沈本千自幼就显露出非凡的绘画天分,在私塾读书时,他能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中的插图一笔一画临摹下来。因为画得好,私塾的小伙伴们看到后,都向他讨要。开始,不管谁向他要,他都会认真画好送给小伙伴。后来,因为要画的人多,用的纸就越来越多,沈本千没有那么多钱买纸,但又不愿伤小伙伴们的心,于是,他想了个主意,凡向他要画的,需自己备好纸张,用纸换画。这样一来,向他要画的人就更加多了。画得多了,画自然越画越好,沈本千对绘画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后,沈本千拿来新塍名画师沈谦的画稿习写山水,13岁转学镇高等小学后,从师当时新塍另一位名画师杨国贤习画,其间,还随地方名儒程董书、陈岑高学诗文,全方位的培养为沈本千日后成为名画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18年他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教于经亨颐、马一浮、夏丏尊、李叔同和朱自清等名师,与丰子恺、潘天寿和李尊庸等同学组成桐荫画社,钻研书画、篆刻和诗文。
1923年“一师”毕业后,考入刘海粟所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攻读西洋画系。美专毕业后,历任世界书局宣传科长,松江中学、松江师范、七县联立女师等校美术、音乐教师,参加过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工作,逃亡于“四一二”屠杀。此后,历任松江民众教育馆馆长、嘉兴教育局社会教育科科长、嘉兴图书馆馆长、上海高级商校讲师、杭州女子职业学校教务长与英士大学教授等职。抗战期间,避难浙东,任衢州留守处主任,积极支持中共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曾在浙东举办过四次画展,婉辞衢州县长之职,鬻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画家生涯,后因文革被迫放弃。
沈本千幼时画国画,后主修西洋画,但用他自己的话说:画西洋画总感到不能“身入其境”。于是,他在35岁后改绘中国画,把西洋画技巧融入中国画之中,自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