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诗人朱彝尊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是在隶书方面。朱彝尊专力于隶书,和清代初期兴起访碑学隶活动的时代背景分不开。他出经入史、学识宏富,且访求汉碑不遗余力,因此比同时代的书家具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在汉隶的临摹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隶书创作观念。在当时,无疑是一位最深入学习汉碑的书法家。
隶书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是常见的一种字体,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到了秦代,隶书普遍流行于民间,延续到汉代便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成为汉代的主要字体。隶书在结构的疏密变化和点画的俯仰伸展上,更多地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姿态,是我国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清初,朱彝尊与王时敏、郑簠被誉称为“清初三隶”。他写的隶书,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既得淳古、朴茂的笔味,又有文人纵逸之气势。时至今日,还受到国内外书法家、收藏家的追随和称道,在拍卖界被列为珍宝。朱彝尊的隶书作品,取法于《曹全碑》,又融入欧阳询书体,用笔流动飘逸、方圆兼施,结体端庄俊美、疏宕雅致,与其婉约动人的诗词之间形成一种难得的默契。

心无一事累,物有十分春/朱彝尊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