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汪森

词人汪森

  清朝初期的文坛有个“浙西词派”,是以秀水(今嘉兴)朱彝尊为首的浙西籍词人为主的词派(也包括一些宗尚相近的异地词人)。浙西词派曾领袖词坛一百五十多年,邬国平、王镇远两位先生在《清代文学批评史》中指出,“浙西派前期的词论主要由朱彝尊、汪森等人提出,朱、汪共同编选的《词综》集中而具体地显示了其词学宗旨”。

  汪森(1653-1726),祖上原是安徽休宁的大族,经商起家。祖父汪可镇于清初始迁桐乡。可镇字景仁,光绪《桐乡县志》说他“为人宽厚,勤俭居家,克敦孝友,万喜周恤,人以缓急请,无不称愿以去”。朱彝尊是从康熙九年(1670)开始编纂《词综》的。汪森的《词综·序》说,“友人朱子锡鬯辑有唐以来迄于元人所为词,凡一十八卷,目曰《词综》,访予梧桐乡。予览而有契于心,请雕刻以行。朱子曰:‘未也。宋、元词集传于今者,计不下二百家,吾之所见,仅及其半而已。子其博收,以辅吾不足,然后可。’”此后,朱彝尊至北京、南京,三年归,增为二十六卷。而汪森“往来苕霅(今湖州)间,从故藏书家抄白诸集,相对参论复益以四卷,成书三十卷”。康熙十七年(1678),汪森写序刻印《词综》,他在书上具名“休阳汪森书于裘杼楼”。

  不久,曾参与编纂《词综》的嘉兴人周筼也与朱一起到桐乡汪森处,他们讨论后认为,《词综》挂漏尚多,有待增补完成。之后,《词综》增补六卷的工作主要是由汪森完成的(周筼、柯崇朴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康熙三十年(1691)裘杼楼刻本《词综》,就写明“秀水朱彝尊抄撮,休宁汪森增定,嘉善柯崇朴编次,嘉兴周筼辨讹”。

  汪森撰写的《词综·序》,是浙西词派的一篇重要词论。在这篇序里,汪森首先抬高词的文学地位,反对“词为诗余”等轻视词体之偏见。他在简述五代与宋词的发展流变后,突出姜夔在词史上的巨大作用,视其一派词风为极境,并概括姜词的特点是“句琢字炼,归于醇雅”,并把这作为浙西词派词论要义。浙西词派提倡的“醇雅”,实是包含着对俊健语言风格的吸收。

  汪森曾有词集《月河词》、《桐扣词》。康熙时,沈雄在《古今词话》中对汪森的《月河词》评论:“不下百篇,而整洁自好,亦自成家,故其人亦如之。”沈雄曾到桐乡访问汪森,“赠答百字令,信知名下无虚也”。徐釚在《词苑丛谈》中曾引汪森的《忆秦娥·题西溪小筑》一首,并称赞“颇有宋元遗响”。

  汪森后来在嘉兴甪里街营建小方壶别业,奉母游宴。其母训以“学宜精进,志宜远大”,所以他也想在功业上有所表现,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任广西桂林府通判。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代理桂林知府,辑《粤西通载》一书。他在粤西为官十年,恪尽职守。此后告退回乡,所行也多义举,为人称扬。汪森退休后,将《粤西通载》补订,分为《粤西诗载》、《粤西文载》两书,乾隆时编入《四库全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