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钹子书,演出时在书台上的穿着装扮大都很简单,刚开始时只穿随身服装,后来则以穿长衫为主。长衫是大襟纽扣,浅灰色彩面料居多,白色夹里,大袖口。上台说书时为显示说书先生形象,发型上有朝后梳型,也有西式头型,抹得乌光锃亮,看上去神采飞扬。
传统钹子书的演唱形式,都是以一只钹子,既有坐着说,又有站着唱,说书时姿势随机应变,一人边敲边唱为主,人称“单片子”,又称“一拍头”。上个世纪60年代期间,县曲艺团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将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改编成钹子书,采用的是男女混合演唱,并配有民乐伴奏。1978年以后又恢复了传统钹子书的单片子演唱形式,但在各种文艺演出舞台上,为了适应现代年轻观众的欣赏需要,也将传统钹子书进行改革创新,采用民乐伴奏,甚至加入电声乐队伴奏,并开始有双档、三人档及多人演唱的钹子书表演唱,还有钹子书坐唱、钹子书合唱、钹子书舞蹈等多种形式。
郭敬文在演唱钹子书。
传统钹子书演唱,最原始以“唱”为主,后来逐步发展为以“说”带“表”,再加入“唱”,故传统的钹子书称之为“说书”或者叫“唱书”。说唱的都是历史上的传统书目,以中长篇居多。表演者通常被称呼为“说书先生”,又叫“唱书先生”。说书时,先生上书台随带一只书袋(用蓝布或黑布缝制而成,袋口有一根带子可松紧),里面放一只钹子、竹签、扇子、醒木、一块手帕共五样道具,携带极为方便。解放后平湖钹子书被称为“文艺轻骑兵”,这也是一个原因。
钹子是铜制的,但与锣鼓配音的铜钹有不同,特别薄,敲起来声音较清脆。竹签用竹削成,与竹筷差不多,因此有的先生就用一只竹筷,演唱时边敲钹子边唱,故钹子书被人称为“单片子”。醒木也称“惊堂木”。醒木的大小体积,一般以说书者的手能握住为准,最小的如一张“麻将牌”。醒木的材料以红木类为主。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醒木的年代,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级衙门都在开庭时使用,都刻有象征权威的图案。清代以前常见的是龙型的图案,一块醒木,在不同身份者手中使用时作用是不一样的。皇帝的醒木叫“震山河”,用它击案板,以显示皇威。丞相手里的醒木,称为“佐朝纲”,表明身份,振兴朝纲。后来,民间也纷纷模仿,演变到说书先生使用,是要起到“止语”之用,是说书之前对着听众拍一下,意思是告诉听众别讲话了,听我开始说书啦!旧时教书先生用的醒木叫“呼尺”,用来维持课堂秩序。药房里用的醒木称为“戒方”,用来压药方的。文人的醒木则用于“镇纸”。在传统钹子书说书过程中,醒木不仅是拍一下之用,用处很多,如书说到升堂开庭、将军发令、拳打脚踢、怒火冲天、紧急关口语时都要用醒木一拍,展示书中现场气氛。钹子书先生用的扇子都是折扇,以黑色居多,是说书时重要道具之一。折扇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在使用,但说书先生用的折扇出现比较晚,到了明代才开始流行。扇子原是夏天的用具,但在钹子书先生手里与季节无关。钹子书先生常用的折扇是辅助说书表演的一种常用道具,它的作用在说书先生手里发挥得丰富多彩。而且,钹子书先生一般有两把折扇,一把是好的,一把是破的,破的一把有时一拆两,可作提灯等多种用处,好的一把用处更多,如书说到武打时,可当作“刀、枪、斧、棍、剑、锤”等多种武器。有时两把扇双手齐用,可当作“双锤、双枪、双鞭、双剑、双刀”等等。当书说到文雅情景,厅堂、书房相会时,员外、书生、状元相公等人物出场,手持折扇以表示人物的神态与风采。
旧时,钹子书先生因不受社会重视,没有固定的说书场所,只得手拿钹子沿途卖唱,有时选择一块白场地拉场子说书,既没有书桌又没坐凳,是立着说书,故称为“立白地”。后来逐步发展到进入乡村茶馆说书,但仍没有固定书台,也不售书票,说书先生只有靠着一只茶台说唱。唱完后,先生自己将钹子翻个身,到每只茶台前向茶客听众讨钱,这叫“兜铜钿”,听客给多给少随他们便。先生兜好钱往往接着再说一回书。再后来发展到有“茶馆兼书场”,也有“专业书场”,说书先生开始有固定的说书场所。
传统钹子书艺人的说唱艺术特点丰富多彩。旧时,钹子书艺人大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学艺就靠死记硬背,先生在台上说唱,学徒在下面心记,要把一部书十万乃至几十万文字的内容都记在心里,要面对听众说上半月或一个月时间,并要把历史背景、帝皇将相大小人物名字、马匹刀枪名称、地理环境,甚至于人物装扮都数说得清清楚楚。而且,传统钹子书先生一个人不仅只有一部书,多的有几部或者十多部,如徐阿培先生,他一生就说唱过26部传统书目。
旧时在书场或茶馆说书时,没有扩音设备,传送说书内容,俗语称“送音”。先生一人在书台上说唱,他的说与唱的音量都能使后排听众听得清楚,这也是传统说书先生的真本事。
传统钹子书的说唱唱词,原先并没有脚本。说唱过程中,随着行书情节安排,人物心中的所思所想,先生不说不唱听众会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其人物心中的心里话,或某一事物情景,说书先生就拿起钹子一敲,肚里一盘编,马上一段唱词临时就边唱边编出来了,而且唱词内容符合现场说书中情理,使听众听得入耳动情,这就是传统钹子书几百年久唱不衰的独特之处。
在说书时为了适合书中的情景,有必要加入口技,加深对听众的艺术感染力。说书中的口技,一般都是艺术模仿,但有一定的技巧,要熟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才能模仿得相似,使听众听后感觉到真切,入耳动听才有衬托书情效果。一部书中口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击鼓、敲锣、放炮、打枪、刀枪声、马嘶、虎啸、鸡啼、狗吠、火车声、汽车喇叭声、钟声、开门声、橹声、刮风、雷电下雨、武将吼叫等等,都是用口技艺术充入书中,使书说得更生动更直观。从理论上讲口技是说书中的绘声,因说书是一门听觉艺术。因此说,口技是传统钹子书艺术中一种具有独特效果的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