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澉浦的腰机,民国年间,在太湖流域久负盛名。民国程煦元《澉浦补录》载,腰机,“其机欹侧不平,不能正坐,必束皮(带)于腰而织之”。
腰机高5尺余,左右立两木,中间有横轴,轴有前后之分。织前先把皮带束在腰间坐下,双脚踏住脚踏板,再把浸湿的纬子放在梭内,双手左右轮换穿梭碰筘,脚和手有节奏地配合,既要有力度又要有速度,才能织出坚实紧密的夏布。腰机有澉机、老机、新机3种,以澉机所织夏布质量最好。品种有本色、漂白、拷花3种。
当时,澉浦家家都织腰机布。20世纪30年代初,澉浦腰机织户已有400余家,主要集中在澉浦城周围。东至周家舍,西至赵家埭,南到钟立村,北到澉北村。另外,附近地区也有少量零星织户,其中以郭氏织技最精,俗称郭家机。
澉浦腰机织出的夏布具有价廉、牢固、凉爽、出汗不粘衣、通透性好的优点,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本色布一般做蚊帐、漆布、丧事中的披麻。漂白染色,使之柔软后,可做袍里子、衣裤、罗裤等。夏布做蚊帐,还可以拷成蓝底白花,俗称“拷花帐子”,花样有“凤穿牡丹”、“寒鹊争梅”等等。
据1930年8月1日《工商半月刊》记载,澉浦腰机织造的夏布年产量已达3万余匹。随着澉浦夏布的发展,夏布代办商号应运而生。民国时期,澉浦有专销腰机夏布店十多家,还设有管理机构麻业公所,产品远销江、浙、沪一带。夏布的织匠,除了在家织造外,每年还带着布机,搭乘腰机船,离乡去外地加工。上半年正月出去,4月归来;下半年7月又出去,年底归来。一般西至杭州,北至湖州、宜兴等地。这一传统副业,当时蔚然成风。
生产夏布不是一件轻易的事。织布之前要先绩麻。绩麻由妇女担任。先把苎麻圈好,放入清水中浸软,然后用手指逐一剖细均匀,再蘸水轻轻绞,把一根根麻丝连接起来,放在一个高脚小箩筐里。一个箩筐一般放一二线,形圆整齐,不能凌乱。绩麻技术性很高,绩出的线要匀、细、光,接头要平服牢固,才算合格。为了绩好麻,当时澉浦的姑娘十四五岁就开始练习,到出嫁时才成熟手,才可当人家的媳妇。绩麻的速度并不快。一个熟手利用黄昏约织一二线,仅老秤2两,价值为当时的0.2元左右。腰机织匠,都由男人担当。
澉浦腰机,明末时已有。相传当地有一安徽籍移民李商玉,因田地收入微薄,且农闲较多,便从安徽绩溪弄来苎麻,以麻捻丝,然后用腰机织成夏布,来补家庭收入。由于设备简单,技术易学,邻里争相效仿。夏布逐渐成为当时澉浦的一大特产。至清初,澉浦腰机已有批量生产。清末,用澉浦腰机织的仅粗夏布一类年产就有7000匹之多。民国期间达到全盛。
澉浦腰机风俗独特。清光绪《海盐县志》载:“澉地农民织夏布名曰腰机,他处罕见。”解放后,腰机生产逐步淘汰。至20世纪70年代,澉浦有少数人家还在使用自家的腰机织夏布。进入80年代后,腰机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