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前,在嘉兴市境内,特别是在海盐盛行着一种俗称唱神歌的民间文艺活动。这种活动主要依附于待佛仪式。所谓待佛,就是当地居民家庭凡逢结婚、生日、过继、满月及病愈“了愿”等喜庆的日子,大都要举行祭祖敬神仪式,这种仪式即称待佛。仪式相当隆重,时间一般两夜一天,多则达几天几夜。届时,举办仪式的主人会请来若干名专业人员前来主持仪式,并进行演唱活动。这些主持仪式的专业人员称骚子先生(简称骚子)。
骚子歌演出现场 摄影 黄擎
待佛仪式开始后,骚子按照仪式程序进行演唱,一般由两名骚子轮流主唱,时而运用说、表、念、唱等曲艺常用表演手法,时而分生、旦、净、末、丑、外等戏曲角色进行拆唱,再加上相帮的伴唱或乐队的伴奏,顿时,南腔北调,俚语俗乐,绘声绘色,滑稽风趣。丰富多彩的演唱,吸引亲朋诸友、四邻八舍争相前往观看,热闹非凡,气氛欢快热烈。据《东方大港澉浦岬》等文献记载,这一风俗相传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可见其历史源远流长。
从传统的表演艺术角度上来说,海盐骚子是以文学本子为基础,用海盐方言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说唱艺术。
骚子演唱时不化妆,身穿长衫(清代穿长袍马褂子),手中不拿一样道具,一般采用站唱、起角色拆唱及一唱众和或乐队伴奏的形式。一般以叙事为主的全韵文曲目,由一名骚子全程演唱完一本曲目。若是叙事、代言相结合的散、韵文曲目,则两名或多名骚子同时上场起角色,拆唱。骚子表演时不但要起角色,还会运用说、念、表、白、乡谈(即各地方言),以及各种口技、小令、山歌、小调等技艺,有的还会临场见景即兴编唱。
骚子传承唱本全是用毛笔书写的手抄本,没有刻印本。其体裁主要是全韵文和韵、散文结合两种。其曲目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两大类:神歌书(俗称大书)和汤书(俗称小书)。神歌书主要曲目有《云长》、《封神榜》、《观音》、《蚕花书》等近百部。此类曲目容量大,故事情节完整,通常要分章回演唱,所叙内容大都是有关神佛、历史人物、地方名人的传说故事。汤书主要曲目有《豆腐衣汤》、《茶叶汤》、《农夫沟书》、《回门景致》、《东洋人打进来》、《澉浦城里强资抢》等数十部。其内容大都叙述当地风物、生产生活习俗和新闻轶事。目前在海盐境内已收集到100册清末民间的原始手抄本,其中最早为清光绪五年(1879)本。
解放后,待佛这一习俗已停息,但骚子演唱艺术的精华部分则被断断续续地传承下来。1956年12月,骚子艺人在海盐县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首次登台演唱了传统曲目《蚕花书》和自编曲目《东洋人打进来》。1987年后,海盐骚子的抢救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并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除了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十多篇研究文章外,还改编创作了骚子说唱《秦山景致》、《姚富要富》、《请侬到乡下来兜一兜》、《农民生活步步高》,骚子联(组)唱《南北湖风光美如画》、《上梁》等文艺节目,分别在省、市级演出、获奖。1996年起,骚子文艺节目在历届南北湖旅游节上频频亮相,广受人们的喜爱和好评。200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分别将“海盐骚子”列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