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拜亲与过房亲
认干亲,嘉兴地区人称“攀寄拜亲”,这种现象造成了寄父母与寄子女(即义父母与义子女)两家之间的人为亲戚关系,旧社会里较普遍。
攀寄拜亲大致可分为四类。为数最多的,两家本来就“话得来”,他们为了增进友谊,互帮互助,就让一方的子女认另一方为寄父(母)。没有仪式,无需礼拜。平常就像普通亲戚那样相互走动,有事时聚一聚,帮个忙;办喜事时送个红包,喝回酒。
迷信的人,为求子女平安无事,会找个信得过的人,选个黄道吉日,举行寄拜仪式,拜认异姓父母,谓之“出姓”。有的还拜认神道人物为义父,求其保佑。我父亲幼年多病,祖父就领他到庙里拜关羽叫寄爹,还让我父亲的大名内带个“关”字。
有些人攀寄拜亲,是为攀龙附凤,光耀门第,他们给子女物色的寄父(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民国初年的浙江都督朱瑞死后,葬在老家海盐邵湾山上,受雇筑墓的一位当地农民,托人帮自己的弟弟拜认朱瑞儿子为寄父。农民子弟哪有资格做都督儿子的寄儿子?不料朱瑞儿子为了有个熟人照看老子的坟墓,居然答应了。
还有一种寄拜亲会遭旁人鄙视。因其行为不端,需要找人保护,于是就以攀寄拜亲为名,投靠权势人物或黑道上人。这类寄父会乘机拉帮结派,扩大势力,同时收取寄子女的财物,聚敛钱财。新中国成立前那些“拜老头子”的就属于这一类。
有的地方把寄拜亲叫“过房亲”,其实两者迥异。真正的过房亲,是指通过过继,让没有子女的夫妇,收其兄弟或亲戚的子女做自己的子女。如此形成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如同养父(母)子(女)关系,继子女要从继父姓,要为继父母养老送终,并对继父母的财产有继承权。“继父”与“寄父”音同字不同,含义更不一样。另外因续娶、再嫁而形成的继父(母)子(女)关系,跟过继的继父(母)子(女)差不多。
到了新社会,新攀寄拜亲逐渐减少,现在只有那些爱热闹的人还玩玩。实行计划生育后,一般家庭不再有富余孩子过继给别人,新攀过房亲也难以为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