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七月半,海宁与桐乡交界处的广大农村每家每户都要裹馄饨,邀请亲戚朋友来吃馄饨,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东家事先要往三姨四姑五舅六伯家里跑,挨家挨户郑重其事地去邀请,讲好日子,请亲戚朋友来吃馄饨。到那天,主人早早拎了菜篮子上街,买肉、买糖、买糕饼、买馄饨皮子、买各类蔬菜,有的农户自家擀馄饨皮子。这天家庭主妇最忙,斩肉切葱、南瓜刨成丝、红糖拌饼屑,做成咸甜两种馅,在洗刷干净的蚕匾里铺上了嫩绿的荷叶或南瓜叶。随后一家人围着蚕匾开开心心地裹起了馄饨,将一只只裹好的馄饨整齐地叠在蚕匾里。一切准备停当之后,烧菜做饭蒸馄饨,主妇通常要忙出一身汗。接下来,祀祖宗、祀土地的仪式还要忙上一阵子。随后,主妇端上一碗碗刚捞出来的馄饨,亲朋好友围着八仙桌团团坐。吃馄饨不过当点心吃吃而已,最后还是要吃饭的,难得一桌子的丰盛菜肴,够咀嚼品尝一番的。亲情、乡情和友情在热气腾腾的饭桌上得到了尽情的宣泄,欢声笑语开始在农家也许并不敞亮的旧屋里荡漾开来。
农历七月半吃馄饨也并非只限于七月半这一天,其实从农历七月上旬到下旬的这段时间里,都是农家请吃馄饨的时段。
七月半吃馄饨,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到底源于哪朝哪代,谁也说不清楚。但细究起来,恐怕是与农事分不开的。农民有谚云“苦圆子,甜馄饨”。说的就是吃了清明圆子后要苦了,也就是说农事要忙了;吃了馄饨之后要甜了,也就是说农事渐闲了。因为按以前的农事活动,农历七月中旬早稻已收起,晚稻已种好,已到了农事相对空闲的阶段,农民辛勤劳作了半年,此时此刻也可喘口气,稍作休息缓缓劲了,为下半年的秋收冬种养精蓄锐。同时,平日里一直忙于田间劳作,亲戚朋友之间联系走动也没有工夫,借这吃馄饨的机会,可以走动走动、联系联系,一来联络沟通亲情友情,二来互相交流信息,一举两得,岂不快哉乐哉!
如今,七月半吃馄饨的习俗已经渐渐淡化,交通的便捷、信息的快速、食品的充足、生活的富裕、社会的进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改变着我们以往的一些旧习俗。但我总觉得,民风民俗反映的是一种地方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丢失了是十分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