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因受小人诬陷排挤,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当秦灭楚后,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便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日,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赛龙舟寓意人们以舟楫竞渡去救屈原,而粽子相传是民众投给屈原的祭品。起初人们把饭团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后来担心饭团被鱼虾吃掉,所以就用箬叶或苇叶包裹起来再投入江中,由此便有了粽子。
在我国许多地方,端午节都有吃粽子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嘉兴、桐乡一带,人们吃粽子并不固定在端午节,粽子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日常食品。且粽子的品种繁多,一些专业化生产、包装精美的粽子成为了人们馈赠亲友的时尚礼品,也成江南水乡独特的饮食文化。
我的故乡在安徽淮河北岸的乡村,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至今还保留着插艾辟邪祛病的民间习俗。那里曾流传着一首民谣: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端午不插艾,死后变白菜。由此可见,端午节插艾辟邪祛病和清明节插柳祭奠先人同样重要。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屋檐下,一大清早就插满了艾,门楣窗户上也挂一些,农妇的发际也会簪一束青青的艾梢,浓浓的艾香弥漫整个乡村。
艾又有野艾与家艾之分。野艾生长在田野里的荆棘丛中,叶细茎瘦,植株矮小。勤快一些的村民为了省去端午节寻艾之劳,便挖回野艾的根,埋植在房前屋后,平日除草施粪,像种植庄稼一样侍弄,这样种植起来的称之为“家艾”。家艾植株粗壮,有时可长到一人多高。
我家的房前屋后就生长着父亲植下的家艾,每年端午节插艾之际,父亲插好自家的艾,还会分赠一些给乡邻,剩下的艾,父亲则找来绳子捆好,挂在墙角里晾干。父亲说之所以不放在太阳下暴晒是为了保持艾的药性。那时还没有蚊香,每当夏夜蚊虫袭扰,父亲便会在屋内点燃艾杆驱蚊,效果居然和今天的蚊香一样好。即使到了冬天,干艾仍然药香袭人,村中若有谁家的孕妇生孩子,孩子出生满百日时,母婴洗“百草汤”药浴,艾便是一味主要的药材。
关于端午节插艾辟邪祛病的习俗,古代典籍早有记载。艾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制成艾绒,可供炙病用。或浸制成药酒,饮之可祛病健身。炎夏暑热濡湿,毒虫瘴疬易生,人们易于感染疫疾,艾能驱毒气正是建立在其具有一定医疗价值的基础上。
如果说端午节插艾辟邪祛病具有真实的药用意义,那么我的故乡还有系“端午索”的习俗,则纯粹属于一种精神寄托了。
早在端午节之前,大人们已在集市上买回了五彩丝线,等到
穷人最怕生病,所以谁家的孩子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脖子上的耍线就不会剪下来,一直要系上个三年五载。我小时候,邻家一玩伴脖子上就有这样一根粗粗的耍线,因年久日长,脏兮兮的,我们戏称“狗绳子”。他患有“羊癫疯”病,医学上称“癫痫”,经常犯病,发病时口吐泡沫,翻白眼,尿失禁。虽然他大我两岁,但玩恼了打架我是不怕他的,我只需瞅准了他脖子上的“狗绳子”,用力揪住不放,他就会乖乖地俯首称臣。从小到大,他可没少吃过这“狗绳子”的亏。在我的记忆里,他脖子上的耍线一直要系到读初中才剪下来……
如今,端午节又成为了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光彩。像吃粽子、插艾、系端午索等习俗,在民间传承了上千年,至今仍在我的故乡盛行不衰,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辟邪消灾、祈求安宁的美好愿望,也寄予了浓浓的人间真情。
版权所有嘉兴草屋教育培训网——全心全意为嘉兴培训免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