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乡下裁缝

老行当--乡下裁缝

  从前,乡下人穿的衣服都是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现做的。乡下裁缝不会用缝纫机,只会手工做中装。一块两尺见方的小包袱包着剪刀、尺子、铜熨斗、弹线袋和几枚缝衣针,腋下一夹就可到主顾家了。东家照例管烟茶、管饭菜。手工缝衣的速度很慢,记得我家常请的老裁缝带个徒弟,一天缝成两套单衣,大家都称好本事了,当时为姑娘做嫁衣起码要请十多工裁缝。

  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里开始流行列宁装、人民装。年轻的乡下裁缝们反应很快,他们会及时找师傅学西式服装的裁缝技术。很快就把列宁装、人民装等服装款式推广到乡下。他们还用起了缝纫机。不几年,会用缝纫机缝西式服装的裁缝就主导了农村。那时候,乡下裁缝做的大多是农妇自纺自织的土布料,嘉兴本地的一些蚕桑区也做些丝绢。不过,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时,用买来的客布料制衣已占统治地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家庭缝纫机逐渐从城镇流行到农村,乡下的少女少妇们以学缝纫为时尚,给姑娘的嫁妆里也少不了缝纫机。这批准裁缝和原有的乡下裁缝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大办乡镇服装企业热潮中成了主力军。他们之中,技术高超者负责裁剪,头脑活络者外跑供销,善于管理的当上了大小头头,其余都成了首批缝纫工。最初的服装厂都很小,借一处空房,让报名当工人的裁缝、准裁缝们把家里的缝纫机搬来,进了布料就可开工。

  改革开放之初的乡镇企业是农民致富的一大出路,新厂不断涌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服装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之一,嘉兴地区的平湖更被称为“服装之乡”。而如今,各大商场、服装专卖店内的服装挂得琳琅满目,小商贩摊位上的低档衣服则价廉得令人难以置信。与此同时,也不再有乡下裁缝做出门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