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枣糕?
编者按:褚问鹃,一九〇七年出生,笔名小玉,台湾散文家。原籍浙江嘉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教员、《湖北日报》特约记者。著有散文集《女陪审员》、《寸草心》,小品集《烬余集》,传记文学《花落春犹在》等。网友禾塘阅色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早高》的帖子,受到网友热捧,今转载如下:
难得去一次菜场,见菜场口新添了一个糕点铺,有一块店招做得很显眼:“枣糕”。虽然在本地第一次看到这种糕点,但我马上联想到嘉兴籍女作家褚问鹃有篇回忆文章《故乡的早高》,说的也是嘉兴的一种糕点,是不是就是这种“枣糕”?
我过去一看,柜台上摆满了各式糕点,但没有一样是标明“枣糕”的。我就问店老板,店老板是外地口音,指着我面前的一叠像蛋糕一样的东西说:“这就是枣糕。”我仔细看了一下,完全就是蛋糕,只是因为掺了红枣的缘故,颜色较深,像烤焦的样子。我可以肯定这个“枣糕”,不是褚问鹃记忆中的“早高”,但我还是买了两块,顺便问了一下老板是哪里人,老板说:“江西的”。
自从读了褚问鹃的散文《故乡的早高》后,我一直留心这种糕点,但褚问鹃记忆中的这一款“过年必做和必吃的精细点心”——“早高”,我却没有听说过。我问过几个土生土长的嘉兴人,他们也说没见过。然而,褚问鹃对这款糕点的印象非常深刻:“这味点心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和红枣。但做成以后,却看不见枣子,但有枣子香甜的味道而已……一般人不叫枣糕,而称为‘早高’,是含有祝福人们‘早日高升’和‘早日高中’的意味在内的吧!”她甚至不厌其烦地在文中描述了“早高”的制作过程:
“先要将大约一斤的核桃敲开,把肉剥出,略去皮,用刀将桃仁剁碎成细粒,再用白糖拌匀,盛在大碗里。另将上好的猪油(板油)一小方,撕去油上的那一层膜,切成丁,也用白糖腌着。松仁半斤,略洗淋干,将尖豆上的一点小小的皮去掉。也盛在碗里。于是,馅子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但最麻烦的一件事,却是剥红枣的皮和去核。大人们往往不愿意做,因此这一任务,便落在了我们小孩子的身上了。”
“大条桌上,早已摆了好多印模,是用一种紧固的木头雕刻而成的,每一个模,只有大酒杯那样大小,深约两公分,模的底部,刻着牡丹花、太极图、鱼、秋叶等等的花纹。”
“揉和工作开始了……把两海碗枣肉,陆续倒入大缸盆中的‘对亲粉’里,揉着、揉着,再加入适量的红糖水。不久,一团黄褐色的粉,就乖乖地站立在缸盆中了……接着把粉捏成一个小酒杯的形状,再用小调羹将早已处理好的、松仁等放入粉胚中,轻轻捏拢……轻轻按入模子里……‘早高’做好以后,就放入大蒸笼去蒸。等敬过祖宗后,我们就可以大快朵颐了。真是又香又糯又甜,有说不出的风味呢!”
从褚问鹃详细的描述中,我猜测这应该就是我们小时候过年时家里常做的“印制糖糕”,只是我们的用料没有那么考究,基本上就放一点红糖或者白糖揉和一下,讲究一点的就放几粒核桃肉点缀一下,或用赤豆沙做馅。因为没用红枣,所以我从没听人称其为“早高”,这名称多好呀!为什么嘉兴人反而不叫了?
晚年的褚问鹃身在异乡,常常怀念故乡嘉兴,哪怕是一味糕点,都让她久久回味:“我自离开家乡,几乎走遍全中国,却从未再见过这种点心,即使号称‘食在广东’的广州地方,那些茶楼酒肆中各式点心都有,就是没有‘早高’这一味甜食……我去年曾试做过一些,风味不错,岁暮作此,也可以稍慰乡心。”
我们最后一次吃这种“印制糖糕”是哪一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