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灶头画

嘉兴灶头画

        遍布嘉兴农村的灶画,不仅丰富了江南水乡的民间文化,美化了农家的住房,而且也催生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

        农村灶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民间文化,是江南民间壁画中的瑰宝,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江南水乡生生不息的标志。
嘉兴灶头画

        在嘉兴农村,只要你走进农家厨房,就会看到一座用来做饭、烧菜的灶头,而且,不论是两眼灶,还是三眼灶,从灶山、烟箱到灶身都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配有不同内容的文字,这种依附于灶头上的壁画,当地人称“灶头画”。

        农家砌灶的习俗

        农家砌灶头一般都在厨房的一侧依墙而建,砌灶既讲究位置,又讲究时间。时间常选定在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在打灶的过程中还有两个习俗。一是打灶底时,长辈会让身边的小孩离开灶间,传说如不离开的话,会把小孩的魂灵压在灶底。二是整座灶头砌完后,只粉刷灶的正面与侧面,而背面留下毛坯。据说,背面粉刷后,农家的三牲养不好。

        嘉兴农家灶头的形状有三类,一是花篮形(灶脚砌成六角形),当地称“花篮灶”;二是长方形,人称“小方灶”;三是书桌形,人称“桌灶”。灶的大小,一般根据每户人家人口的数量和需要,砌成两眼灶、三眼灶、四眼灶,有的为充分利用能源,在锅的外侧中间放置汤罐。灶头看似简单,但构造极其复杂,灶的正面有灶脚、灶身、灶台、烟箱、灶山(灶君堂)、灶顶(烟尘板)和灶帽,灶帽即在烟尘板上砌上高约10 15厘米的翘角,在平湖、嘉兴南湖区农村较流行。灶的背面由下灶山、烧火口、出灰口等几个部位组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