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时候,普通百姓接触到的毛线,是被剪成两三尺长的五颜六色的绳线,是几分钱一段卖给女人们扎辫子或扎头发髻用的。因此,人们都管毛线叫头绳,毛线衣也就有了头绳衫这俗名。
头绳衫内穿贴身暖和,外穿轻便大方,人人爱穿。可是早先普通百姓收入很低,穿不起。我的第一件毛线衣是母亲用自产羊毛手工捻成的“杜头绳”,经染色后编织的背心。尽管嗅觉灵敏的人说这件背心有一丝羊膻气,我仍穿了多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工作后的我可以省点钱买斤把毛线时,却遇上了物资极端匮乏的“困难时期”,哪能买到?直到七十年代,嘉兴办了毛线厂,才有毛线供应。最初,嘉兴所产的毛线粗糙无光泽,但比“杜头绳”好得多,我陆续买了些,让妻子给全家每人都织了一件头绳衫。
改革开放后,嘉兴毛线业快速发展,到八十年代中期,不仅产量大增,质量也已接近上海产毛线。接着,包括上海产的外地优质毛线也大量进入本地市场。人们收入增长,选购毛线、编织毛衣、买毛衣编织书、钻研编织技术一时蔚然成风。毛线衣在我家人人都配套成龙——上衣下裤,低领高领,粗绒细绒,而且毛线要选名牌,编织要换新款。至八十年代末,毛线产业及人们穿着的毛线衣兴旺到了巅峰状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嘉兴地区的羊毛衫业起步,人们开始用手拉横机织羊毛衫。这种做法,不到十来年就流行全市。之后,装备电脑编织机的规模羊毛衫厂相继出现,以至于在嘉兴很快就形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濮院、洪合两个羊毛衫市场。与此相应的是,羊毛衫从无到有,摆满各大商场。老百姓看到中低档的羊毛衫价格比头绳贵不了多少。这样一来,女工们情愿加夜班挣钱,白领们情愿看书看电视,都不愿再熬夜多少个小时去织一件头绳衫了。只有少数老太太还在为小孩编织头绳衫,穿头绳衫的人就越来越少,买羊毛衫的人就越来越多了。